□罗志华
近日,一个“苏州小伙”发布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其称自己家境贫寒,母亲左右胸均被查出乳腺癌,并晒出病历单,希望通过“轻松筹”众筹30万元给母亲治病。帖子上线两天后,筹得近2万元善款,但为他母亲治疗的医院医生怒斥他陈述的病情与事实不符,其母实际只有单侧乳腺癌,而且除去医保报销费用,他们需要自费的医药费仅有6800元。事件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12月3日《检察日报》)
这起掺假事件之所以发生,原因在于“轻松筹”平台代替医生作出了判断,尽管平台已将“苏州小伙”的30万元筹款目标降至10万元以下,但确定10万元这个额度仍然缺乏依靠,属于临时“想当然”作出的决定。而据“苏州小伙”解释,最初目标30万元也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对最终需要的治病费用并不了解,全凭“经验”确定的。
事实上,患者的病情如何、治疗花费多大、医保报销过后还需自付多少等疑问,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而且要以事实为依据,“轻松筹”平台事前预估并越俎代庖,难免留下掺假甚至骗捐的漏洞。
令人不安的是,平台自己审查求助资格,与求助者商量着确定筹款额度,整个过程听不到医生的声音,这是网络捐助模式司空见惯的现象。医生要勇于发出专业性的声音,就像这位医生一样,才有望减少类似捐助带来的纷争。但也要看到,医生是否发声不能仅凭个人自觉,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将医生在这方面的话语权确定下来。
当然,在赋予医生话语权的同时,更要确保医生正确行使这项权力。最近还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北京一家医院不少白血病患者为了能够缓解医疗费用负担,通过北京同梦基金会秘书长刘建进行“配捐”。如今刘建却无故失联,100多名白血病患者的“救命钱”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这些患者之所以参与“配捐”,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生向他们提出了建议,医生对刘建底细失察,是患者筹款不成反被骗的促成因素。
这两起典型的事件警示我们,在大病捐助中要确保医生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医生如何发声,也得加以严格规范,否则也会留下后患。假如医生说话随意,或者因失察而对患者形成误导,一旦导致患者遭受巨大损失,医生应负连带责任。当然,医生没有审查慈善组织的资格,更没有识别骗子的能力,医生作出正确判断离不开社会的协助,但如何协助,同样需要通过制度加以明确和规范。
一家社会慈善机构直接帮助了多少人,所发挥的作用尚且有限,假如能够探索出一种十分合理的捐助模式,则对社会的贡献会大得多。医生的专业性监督是大病捐助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股监督力量,其对规范捐助活动的作用不容低估,如何将这股力量合理引入捐助活动当中,是值得慈善机构尝试和社会共同探讨的话题。
新闻推荐
田家庵·翟乐华徐志摩说:“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到叶子掉知道是秋,看到叶子绿知道是春,不过如此罢了”。我也深有同感。在城市待久了,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很容易“秋冬不分,五谷不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