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于今年9月启动了全区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工作,各旗县抽出20人左右的检查组,对贫困旗县进行交叉检查。在半年时间内,一个旗除了要接受2次全区“大检”,还要接受专项审计、巡视、盟市抽查3次“小检”。开展检查评比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工作,但次数过于频繁、操作与实际脱节、问责压力过大,扶贫检查在基层走了形、变了味。(经济参考报》)
扶贫攻坚阶段,一个地区的扶贫效果、进展到底怎样,适当的检查、评比,当然有必要。像这次新闻报道的,各旗县开展交叉检查,其初衷也不难理解,即希望通过交叉检查的方式形成监督、制衡的效果,以确保评比、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可从结果来看,这样的交叉检查已然被异化,沦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其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第三方监督裁定缺失的背景下,交叉检查,要么变成互相拆台,要么成了互相“买账”的游戏,都令检查结果失真,从而违背了该检查机制的初衷;二是,检查过多且浮于表面。不难想象,半年时间内,一个地区就要接受两次大检,3次小检,如此频繁的检查,想不影响到正常扶贫工作的开展都难,甚至检查本身就变成了目的,而非手段。而检查的内容,也多是以表格、展板等材料形式来体现,其水分可想而知。
更应警惕的是,这种过度的、流于形式的评比检查,本身也是在消解扶贫的效力。新闻报道中披露,无论是哪个地方“迎检”,都要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和办公用品,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而一位干部透露,仅上次为迎接另一个旗县来交叉检查,花在培训、差旅费、接待方面就共计20万元,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由此可看出,类似的过度检查,不仅未能起到应有的监督、考核作用,反倒成了扶贫工作的一个负担。
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该简单以检查的多寡来体现;而检查、考核,更不能只是从材料到材料。在今天,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要想获得一手的扶贫资料和效果,其实并非难事。关键还是得解决一个问题,即扶贫的效果怎样,到底是谁说了算、谁最有发言权?若绕过扶贫对象来谈扶贫效果,任何的检查、评比,都难免失真,沦为虚功。而对扶贫工作的考核力度越大,越要警惕检查的泛滥和形式主义应对。
新闻推荐
11月召回23次,召回总量约83万辆召回涉及18家汽车企业31种车型11月召回车辆中,日系召回量最大本田因后视镜问题召回品牌有奥德赛、雅阁、艾力绅、思铂睿等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官网日前公布的召回公告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