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克隆猴在中国成功了。
中国科学院公布,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诞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北京时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布该成果。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21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跨越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屏障”。
克隆猴为什么难?它的诞生有什么价值?克隆猴来了,克隆人还远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克隆猴的诞生地——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第一时间采访了研究团队。
克隆猴有啥价值?疾病研究将大提速
经过体检,记者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在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孙强的带领下,走进克隆猴宝宝的“育婴房”。
世界上首只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华华”正在恒温箱里嬉戏。姐姐比妹妹年长10天,除了体型大小略有差异,姐妹俩看不出什么区别。她俩的基因,都来自同一个流产的雌性猕猴胎儿。科研人员提取了这个猕猴胎儿的体细胞(非生殖细胞),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细胞核“植入”若干个“摘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中”是第一个发育成型并顺利诞生的幸运儿。
克隆猴的诞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中国将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孙强说,利用克隆技术,未来可在一年时间内,培育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这既能满足脑疾病和脑高级认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广泛应用于新药测试。
孙强介绍,如果实验对象的遗传背景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说服力就不够强。传统医药实验大量采用小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鼠类可通过快速近亲繁殖,培育出大量非常相似的小鼠。
但由于小鼠和人类相差太远,针对小鼠研发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据了解,这是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研究无法取得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说,克隆猴的成功,将为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等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他说。
科学家认为,由于猴子与人在基因方面非常相近,克隆猴研究对于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等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也是‘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关键技术。”蒲慕明说,我国目前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将进一步使我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的汇聚高地。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除了在基础研究上有重大意义外,此项成果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为应对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做出贡献。
克隆猴为何费劲?三大难点抬高成功门槛
从第一只克隆羊到第一只克隆猴,历时21年。期间,各国科学家先后克隆出牛、鼠、猪、猫、狗等多种动物,但对猴子一直无能为力。
2003年,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曾发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论文称,用现有技术克隆灵长类动物“是行不通的”。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实验发生在2010年。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学家米塔利波夫率领团队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发育至81天,以流产告终。
孙强介绍,克隆猴主要有三个难点。难题之一,是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作为受体的卵细胞,必须先把细胞核“摘除”,才能容纳体细胞的细胞核这个“外来户”。但是,猴的卵细胞核去核难度非常大。
孙强团队中,博士后刘真是“去核”的主要操作者。借助显微设备,刘真用一双巧手反复练习,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小损耗完成“去核”工作,为后续的克隆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难题之二,是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克隆过程中,体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时,需先“唤醒”卵细胞,然后才启动一系列发育“程序”。因此,“唤醒”的时机要求非常精准。但是,使用传统方式,猴的卵细胞很容易被提前“唤醒”,往往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
难题之三,是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被转移到卵细胞里的细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赶鸭子上架”很不适应,需要科学家采取多种手段“保驾护航”。如果“保驾”不力,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经过5年不懈努力,孙强团队成功突破了克隆猴这个世界生物学前沿的难题。通过DNA指纹鉴定,“中中”和“华华”的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证明姐妹俩都是正宗的克隆猴。
克隆猴之后做啥?克隆人类还会远吗?
现在,很多网友最关心的问题是,克隆猴都成功了,克隆人还远吗?
美国《纽约时报》给出的回答称大家杞人忧天了:《是的,中国克隆了猴子,但这不代表你就是下一个》,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克隆灵长类动物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活儿,成功率并不高。
此次孙强团队将雌性猴子的胎儿细胞作为体细胞,构建出了109个早期胚胎,其中79个胚胎在实验室中存活下来,并被转移到21只雌性猴子的子宫里。其中6只代孕猴妈妈怀孕,但最后只有两只顺利出生,技术成功率大约为30%,灵长类的繁殖成功率为5%左右。
其次,成年细胞的克隆并不容易。
科学家曾试图克隆成年细胞,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年龄越大的细胞,克隆越困难,并且代孕者出现流产的可能性越大。克隆物种会不会有健康问题也是待解之谜,这让一些研究人员态度谨慎。
此外,老生常谈的伦理问题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目前,许多国家都出台相关法律,禁止克隆人类。同时,由于预算的缩减和政策的收紧,对动物的相关研究也日渐衰败。
人类和黑猩猩共享98%的DNA,不少灵长类动物向世界展示了他们超群的智力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由此,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一直强调研究的重要性。美国黑猩猩生物医学研究有近100年的历史,而如今,他们的研究时代已经远去。
201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退还所有的黑猩猩,当时该机构大约拥有220只黑猩猩。同年,鱼类及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将所有黑猩猩列为濒危物种,禁止个人和机构为了生物医学实验而圈养黑猩猩。
因此,想把克隆技术应用到人类身上,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表示:“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综合新华社、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外事儿”等报道)
新闻推荐
□记者姚大盛近日,河南南阳官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上百名学生寒冬中跪在操场考试。该校校长称因考试学生多,教室内坐不下,于是学校为了确保考试成绩真实性、有效性,采取了集中跪操场考试的方式。随后,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