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8日,上海世博中心,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现场处理代表建议。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上海的垃圾分类进程不是还差最后一公里,而是才起步一公里。”上海市人大代表厉明认为。
1月28日下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展现场处理代表建议活动,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等现场集中办理代表建议。垃圾分类、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等话题成代表咨询及建议的热点。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今年将统一垃圾分类标识,重点解决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现象。在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方面,上海市人大代表张华认为,应该掌握市民不同意加装电梯背后的原因,在源头上找到症结后,拟定相应的对策。
改善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现象
上海的垃圾分类整体情况怎么样?
“所有的环节中,商品房小区里垃圾混装混运现象确实存在,老百姓投放在楼道口、垃圾箱房,小区保洁员驳运时有可能没有分类。”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表示,已收到垃圾分类标识不统一导致辨识不清的情况,今年垃圾分类标识将先统一起来。
陆月星介绍,今年要下决心重点改进,协商物业配两个车分不同时间驳运。出了小区,收运环节,凡是明确小区、单位是分类的,作为作业环节,要求干湿分类,有可能个别环卫单位还没到位,造成混装混运,这也是今年重点要加以解决的。
厉明问道,“我们居民60%~70%都是餐厨垃圾,是否可在源头减量?”
对此,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已有不少小区在做源头利用,如梅陇三村等,但处理量较小。一方面鼓励小区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考虑农村和城市不同处理方式,如崇明、奉贤、松江等不出村资源化利用;城市正规划末端处置设施,如闵行一期湿垃圾处置设施已建成,可解决闵行及一部分中心城区湿垃圾,浦东规模化处置设施也已建成。
垃圾分类,推了这么多年,为何没有养成好习惯?在厉明看来,垃圾分类,上海不是还差“最后一公里”,而是才“起步一公里”,上海一直在进步,但进步较慢,可参考的是台北,他们几乎跟上海同时起步,但台北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已做得比较好,上海应迎头赶上,包括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培养、政府源头垃圾减量设施投入,除了绿色账户奖励,也应跟上相应的处罚。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知易行难,大家对垃圾分类的认识高度认同,但真正要做,尚有养成的过程,同时,缺少“硬约束”,台北等城市对垃圾分类靠法律强制,如果不按分类实施,就处以严厉的处罚。
探究居民不同意加装电梯的原因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也是代表咨询建议的热点话题。
在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现场集中办理点,张华、刘纯姣、厉明等5名上海市人大代表一同咨询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张华的疑问是:“老公房加装电梯数量不多的情况下,症结在哪儿?责任和经费是如何分摊?”
他建议,政府在考虑上海深度老龄化的情况能更有作为。“现场的办公人员告诉我,政府一直在推进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大部分不能安装是因为小区居民方面未能形成一致意见。”
在离开办理点前,上述5位人大代表特地各自索要了一本“上海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建设指南”,带回去深入研究,“从居民来讲,2010年以前的6层以上居民楼是没有电梯的,这个文件解答了我们要了解的问题。”刘纯姣说。
厉明建议,在已知有市民不同意加装电梯的情况下,更应掌握背后的原因。“加装电梯,一票否决制是结果,我们更应掌握产生的原因,是不是补贴太少、设计不合理,或者是不是其它问题导致的。原因搞清后,在源头上找到症结后,找到相应的对策,不能像现在,笼统的老百姓不同意,不加装。”
新闻推荐
校服问题,包括校服本身的质量、价格问题乃至腐败问题,近年时有曝光。为此,有关部门加强了校服采购等环节的规范管理,校服腐败现象似乎收敛不少。但是,面对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仍有伸手者。中央三令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