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闫珍珍
点评嘉宾:媒体人毛建国知名博主sunniton评论员然玉微信公众号拾遗新浪微博网友
■委托人:刘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航班解禁手机,是否意味着飞机上的清净时光没有了?方便与安静如何兼得?航空公司又该如何出招儿应对?
但凡新规诞生,总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近日,国内各家航空公司陆续开放便携式电子设备(PED)在飞机上的使用,只要打开飞行模式,大家就可以尽情地全程玩手机了。可是,一个新问题产生了。据报道,某英国歌手在社交媒体吐槽,在飞机上,中国乘客使用手机的时候,居然一边看视频一边将声音外放,带来了极大的噪音,让人非常崩溃。
“解禁”了手机也“放飞”了素质
飞机上“解禁”手机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可对飞机上的公放党来说,这才刚刚上路呢。一大拨手持智能手机的旅客正在蠢蠢欲动,他们的花样可不只是公放视频哦。一些网友列举了飞机解禁手机后的公放百态,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哥哥我在飞机上送我飞机走一波哦!”(直播网红小姐姐)
“别哭别哭,我们看小猪佩奇啊……”“那个……能不能麻烦戴个耳机?”“戴耳机?我儿子小不能戴耳机的!”(熊孩子家长)
“你看,这是万米高空的云!没见过吧?”“你看,这是万米高空的窗!没见过吧?”“你看,这是万米高空的飞机餐!没见过吧?”“你看,这是万米高空的人在睡觉!没见过吧?”(视频通话)
“我现在在飞机上,梁总那个case你让XX去Follow就好。”“你给我update一下周会的内容,下午给我一个之前的Review。”“我在赶trip啊,这个advice明显不make sense!”(高级商务人士)
“要不起!”“顺子!”“小心点,我就剩一张牌了!”“三分!”(斗地主)
有网友说,到头来,飞机还是要坐的,既然你们不愿意戴上耳机,那我自己戴好了。
飞机失“清静”究竟谁之过?
飞行途中解禁手机,方便乘客,但一些乘客随意外放播视频,与同伴大声讨论剧情,目中无人宛若置身“空中菜市场”。机舱是密闭的公共空间,这种表现无疑会影响其他乘客,也不排除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有评论认为,除了乘客个体多一点自觉与自律,航空公司还应多些提醒和细节安排,才能真正让人享有安全舒适的旅程。
■sunniton:航空公司有责任维护“清静”
虽然PED设备在飞机上被解禁,但并非为所欲为,而应该是更加规范。根据《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PED)使用评估指南》,在飞行期间,当机长发现存在电子干扰并怀疑该干扰来自机上乘员使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时,机长和机长授权人员有权要求其关闭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情节严重的应当在飞机降落后移交地面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对于乘客而言,使用PED的前提仍然是不干扰飞机飞行信号和航空环境。
“解禁”之后对于航空公司而言,也需要加强引导监督,并完善服务。面对这些任性的乘客,要及时提醒、加以制止,并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耳机。相信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到位,自然还会维持一如既往的“清静时光”。
■拾遗:手机外放是缺乏公共教养的表现
很多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在自家上厕所时,母亲会呵斥:“手纸怎么拿这么多,浪费!”但在外面上公共卫生间时,母亲立马换了另一种态度:“手纸怎么拿这么少,又不是咱家的,你心疼啥?”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我们,又怎能拥有良好的公共教养呢?我们要学着培养公共教养,就是要意识到,一旦进入公共场合,就涉及我和他人的关系,涉及我的行为举止对他人的影响,所以在公共场合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做到三点:一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自觉,二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三是要怀有一份“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要培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思维和方式。
“解禁”之后还得有新的禁令?
类似陋习,绝非仅仅发生在飞机上,也绝非允许“空中开机”后才有。去年有媒体做过一项市民素质调查,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上大声聊天、用手机大声放音乐和视频,分别占据84%和54%的比例。其实,即便没有国际友人的“揭发”,飞机上的手机外放问题迟早也会暴露出来。此事也暴露了国内航班在放开手机之后,相关的实施细则仍然很不健全。当旧有的规则失效,全新的规则尚未完善,过渡期的调适与修正几乎是一个避不开的过程。据悉,已有航空公司考虑“禁止手机声音外放”、“强制使用耳机”等举措,虽有无奈,但很必要。
■毛建国:权利与义务要统一
对于“清静时光”的重视,应该上升到权利高度来。“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善良的人保持沉默。”面对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情况的陋习,乘客能做的不仅是背后谴责、下飞机发点牢骚,还可以当场站出来干涉。
更重要的是,维持飞机上的“清静时光”,于乘客来说是一种权利,于航空公司来说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譬如,航空公司在“解禁”的同时,面对一些乘客的“不自觉”,要及时提醒、加以制止,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耳机。文明的另一面是“明文”,规定有了,落细、落小、落实到位了,自然还会维持一如既往的“清静时光”。
对待一个复杂问题,如果只有素质视角,那就很有可能陷入无解。飞机上清静时光是权利也是责任,乘客有享受“清静时光”的权利,而航空公司也有维护“清静时光”的责任。从权利和责任维度出发,更容易使问题转为可治理状态。
■然玉:公共场合缺少提示与劝导
小小的机舱,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得体地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这不能简单视为个人素质问题,也与公共教化的滞后、公共训练的不足有关。事实上,用智能手机看视频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面对“新生事物”,相关机构显然并未全面评估和周全应对。于是诚如我们所见,无论是地铁、高铁或是公交车上,很少有针对手机声音外放的提示与劝导。
过去,我们都知道“公众场合禁止大声喧哗”,可时移世易,作为一种新的“喧哗”方式,手机声音外放却并没有得到及时而充分的劝止。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情。至今,一些人对公德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机械执行”的层面,而没有丝毫由此及彼的发散力与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对这样的群体,最有效的、最直接的办法,或许还只能是实施各种指向明确、内容具体的“禁止令”——诸如,在飞机上禁止手机声音外放之类。
确立规则是一回事,遵守规则往往是另一回事;他律是一回事,自律则是另一回事。更进一步来说,做一个文明人,永远不仅仅是不停地被动接受规则,而更应该多一份体谅他人之心,时刻保持自觉与克制才是。
新闻推荐
即便在互联网时代,算法也绝不是万能的,而以“热度”为标准筛选信息,也只不过是诸多算法中的一种。在处理“热搜造假”之外,网络信息平台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将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