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江城武汉一些三甲大医院,由专科护士坐诊的专科护理门诊日益增多。一些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喜欢在护理结束后跟护士们拉拉家常,吐露心事,有时一说一个多小时,多家医院护理门诊几乎成“倾诉门诊”。(2月1日《楚天都市报》)
护理门诊的主要业务范围,一般是对患者术后康复进行日常护理,或是对一些慢性病进行日常咨询等。但武汉市这些开设了护理门诊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发现,很多老年人在护理服务结束以后,喜欢找当班护士聊天,而聊天内容又以倾诉内心的烦恼、苦闷为主,有些老人一倾诉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因此影响了医护人员正常的工作。还有的老人,为了能够前来找护士倾诉,不惜没病装有病。
这种种看似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当代老年人,尤其是那些独居、空巢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在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这显然是一个应该引起社会各界足够关注的社会话题。一些老年人在找医护人员倾诉时坦言,子女不在身边,甚至一年半载都难得见一面,自己有苦恼烦闷只能憋在心里。虽然现在通讯手段发达,也可以打电话找子女倾诉,但一怕他们没耐心,二怕会增加孩子们的压力,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添乱。
不过,把医院的护理门诊当成“倾诉门诊”甚至是“心理门诊”,不合适也不妥当。但要想解决问题,一方面需依靠老年人自己或他们的子女;另一方面,社区、街道等也可有所作为。老年人要做好心理和生活的调整工作,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让生活过得更加充实、乐观,避免生活过于封闭。而作为子女,则要多顾及父母的精神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陪伴与呵护。
作为街道或社区,除增加一些娱乐活动场所,吸引老年人前来消遣娱乐,打发空闲之外,也不妨通过引入志愿者的方式,让年轻的志愿者上门陪伴老人做做家务聊聊天,以此帮助老年人派遣孤独与寂寞,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许老年人并不想把医院的护理门诊当成是“倾诉门诊”,他们也知道这样会给医护人员和医院带来困扰,这正说明他们的内心是真孤独,找不到可倾诉的人与地方。
让老年人免于孤独与寂寞,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苑广阔)
新闻推荐
(紧接一版)二要增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务实性,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在金融、核电、投资等领域合作,探索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