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央视电视剧频道承办的全国重要时间节点电视剧合作交流会在京召开。
会上,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健明提出,将提高制播水平,加大机制创新。对于有热情、有担当、有信念的制作方,要从决策流程、价格版权、集数限制、剧目编排、宣传推广、播后奖励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保障剧目在央视播出实现效益最大化,激励和引导制作方和央视共同打造史诗级高峰作品。
第一招:
重大时间节点播出剧目 收购价格大幅提升
为了鼓励制片公司供应好剧,央视此次开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第一,重大时间节点播出的剧目,不管是央视一套黄金档,还是央视八套黄金档,收购价格都将大幅提升。重大时间节点包括: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
近年来,电视剧的收购价格一路攀升,卫视尚且能在“一剧两星”政策下分摊购剧成本,但央视一家却很难独立承担大剧的价格,这导致央视与部分优质剧目失之交臂。会上,彭健明举了《深海利剑》的例子,来说明央视面临的购剧苦恼。据了解,当年央视与几家卫视同时盯上了该剧,但该剧却最终落户北京卫视、浙江卫视以及爱奇艺。导演赵宝刚曾在发布会上委婉说出其中缘由,“我这个戏投资也比较大,卖得便宜我觉得有点亏本,对不起我们的投资方,所以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他还特意感谢了三家播出平台,认为他们对电视产业的正常循环做了贡献。
第二招:
播出剧目不再受“40集限制”
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剧目将不限集数。过去几年,央视一套播出的剧目一般不超过40集。原定超过40集的剧,播出前也通常会被剪到40集以内。购剧是按集数计算价格的,当年央视出台这项规定,是为了防止制作方为了多赚钱拖延剧情增加集数。但网剧崛起之后,这种集数控制效力越来越小。据《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这十几年来,电视剧集数连同片酬、制作费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到2008年,电视剧平均每部在30集以内;2009年到2012年,一部电视剧平均在30集到35集的范围;2013年到2015年,一部电视剧平均集数突破40集;2015年到2016年,则是平均42集。
电视剧越拍越长固然有演员价格突飞猛进,制作方想要摊薄成本等负面原因,但从中也能看出,央视给出的40集标准已经低于行业整体的平均标准,在保证电视剧质量的前提下,放开限制势在必行。这方面央视其实也吃过亏,去年央视也曾想购买《人民的名义》,但还是因为价格以及总集数上的限制,这部55集的电视剧“旁落”湖南卫视,而且还播出了“现象级”。
第三招:
播后重奖可达制作费用50%
实行优秀剧目播后重奖制。现象级剧目的最高奖金可达制作费50%,据悉,2017年有突出贡献的剧目可获500万奖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年年都有重大献礼节点:今年有改革开放40周年的档期,明年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点,2021年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日子……这些重大节点上,央视每年都需要4至5部剧来献礼。在这类档期中表现优异的剧目,肯定会获得重奖。当天会上,去年央视播出的《黄大年》《青恋》《索玛花开》《于成龙》《天下粮田》《青年霍元甲之冲出江湖》《东风破》《飞哥战队》《爱人同志》《我的父亲是偶像》等10部剧的出品方代表,领取了“突出贡献”奖。
第四招:
确保及时付款
央视保证将确保及时付款。众所周知,影视剧制作方往往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一方面资金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投入,演员薪酬不断走高,占成本比例可能超60%,拍摄完成前就要分期支付;另一方面,平台方通常按移交母带、播出、尾款分三期支付。这使得制作方的上下游账期错位。对于市场普遍购剧后付款困难的现象,央视的及时付款政策,对制片方与自身未来购剧皆有利好。
第五招:
一套八套互相套播
一套八套互相套播,“八黄剧”表现好可调“一黄”,也可全频道展播。在业界看来,央视拥有两个黄金级别的电视剧播出平台,此外还拥有十几个专业频道,如果整合资源,将有利于好剧的传播以及效益最大化。(北青)
新闻推荐
1月29日,在湖南衡阳一公园,梅花在枝头开放。新华社发(李英姿摄)1月29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畔,梅花含苞待放。新华社发(殷福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