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人民论坛、吉林日报中国青年报杨鑫宇大洋网夏振彬红网汪东旭新快报然玉南方日报王庆峰经济日报苏院芳荆楚网吴媛
■委托人:徐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一到过年,提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准备回老家要带的东西,亲戚家的孩子一人一个书包、1000元红包,生怕落下哪个再让人指责,可实际上,我与他们的交集大概也就是过年这一次客套。在农村,这种人情是绝不能忽视的,在城市,同学同事的关系也要靠钱来打理,人情何时要靠“债”来维系了?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较快,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农民陷入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怪圈。
调查显示,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较高,仅次于饮食支出。尤其在农村,饮食的平均支出为6462.33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9.72%;人情的平均支出为5297.47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正如网友调侃:“辛辛苦苦干一年,一半给了份子钱”,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感叹:“人情猛于虎,不敢回老家过年”。有人为了躲避人情债甚至假装生病住院。
又要过年了,人情债难伺候,你有没有变成躲年族?
让人害怕的人情味儿
过年了,给孩子一些压岁钱、给老人一些过年钱、走亲访友时提上一些礼品……这些维系感情的人情消费,千百年来一直在春节期间延续着,甚至成为我国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却感到人情消费逐渐成为自己过年的一项挥之不去的负担,人情味儿叫人望而却步。
人民论坛
有的村子大兴酒席之风,高考失利有“安慰酒”,孩子没出生就有“保胎酒”,甚至母猪下崽也要整个酒;有的地方盛行“天价彩礼”,追求“万紫千红”(人民币紫颜色的1万张、红颜色的1000张,共15万元),“新三‘金\’”(不是以前所指的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而是三斤百元大钞,大约10万元),“一动一不动”(一动是车子,不动是房子);还有的地方还“人情礼”要加码,这次收的“人情礼”是1000元,下次还的“人情礼”就至少得1200元……
无论是“人情到,揭锅灶”,还是“人情无利息,酒饭换着吃”,这样的人情交往恐怕早已没了熟悉的人情味儿,反而成了沉重的人情债。
中国青年报 杨鑫宇
最近,媒体的一个报道,引发在外打拼的众多年轻人的共鸣。曹先生的家乡在杭州,他常年在南非工作,以往每年春节,他都归心似箭,第一时间订好机票。今年,他却犹豫要不要回家。因为去年春节,他几乎每天都要发红包、办酒席、送礼物,算下来竟然花了将近10万元,过多的“人情债”掏空了他的钱包。
不是每个人过年回家都要承担如此巨额的开销,但是,曹先生面临的困扰有相当强的普遍性。媒体报道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不少年轻人在评论区倒起了苦水。许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一年只有在春节时能回到家乡。日益沉重的人情负担,给这个传统节日染上了不纯粹的颜色,让节日的喜庆氛围打了折扣。
大洋网 夏振彬
如今,礼尚往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负担。其伤人之处在于“竞赛”——份子钱水涨船高,压岁钱层层加码,很多人不惜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为此不堪重负。其累人之处在于“算计”——为做好这道“算术题”,很多家庭都有一个账本,婚丧嫁娶谁送了礼金,下回必须还上;亲友之间务必掌握平衡,给谁多了给谁少了,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纷争;有的为了收回“成本”,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各种寿宴、纪念日花样翻新、名目繁多……人情味变成了“人情债”,不仅伤钱,还可能伤感情,背离了礼尚往来的初衷。
人情债的背后推手
“人把人皮披上,不赶人情是不行的”“人情大于债,头顶锅盖卖”……这些逐渐广为人知的俗语,似乎告诉我们深陷人情债的每一个家庭都是输家。然而本是维系血脉亲情的礼尚往来,为何变成了如今的“不能承受之重”?人情债的幕后推手恐怕不止“面子”。
吉林日报
所谓的“人情”随着礼金数额不断攀升而开始变味,礼数变成了钱数,礼仪只剩下礼金,礼尚往来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变成了一种人人厌恶、想摆脱却又摆脱不了的枷锁。
“人情怪圈”,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亲手编织起来的,自己给自己布下的“自诛阵”。在“人情大于债,头顶锅盖卖”的传统思维下,大家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人情礼”行情看涨,人情消费日益泛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导致人情债疯狂地恶性循环。虽然人人都在反对,人人都在躲闪,都在大叹苦经“送不起”,但人人又不能幸免,每一个人都是人情债疯狂背后的推手。
红网 汪东旭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也滋生了一种浮夸、奢靡、攀比的社会风气。表现在基层,则就是酒席之风泛滥。升学宴、满月酒倘还能接受的话,高考失利有“安慰酒”,孩子没出生就有“保胎酒”,甚至母猪下崽也要整个酒这样的表现形式,显然是为了办酒席而办酒席的形式主义,这不仅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透支了扩大再生产的发展后劲,反过来受损的依然是普通的干部群众。
究其原因,“人情债”泛滥,源于基层陈规陋习诱发的攀比、奢靡之风,也源于基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滞后与乏力。
新快报 然玉
“人情”本身就是传统民俗的一部分,其素来根植于乡土世界的风物人情之中。在过去那种相对静态的传统乡村社会中,它一度是润滑邻里关系、维系公共生活的基本手段。而时移世易,人情宴请原始的情感表达功能已经消退,转而变成了某种惯性的捆绑和“相互伤害”的循环。
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导致了人情开支的水涨船高,在这一前提下,“增加的收入”就有很大概率会转化为人情宴请等炫耀性消费项目。而考虑到农村作为熟人社会的基本事实,考虑到面子心理和攀比心理所引发的跟风从众,这些都决定了所谓的人情价码“上去了就下不来了”,直至最终变成难以承受的人情之重。
人情怪圈如何破局
年关将近,沉重人情债甚至直接催生了所谓的“躲年族”:不少人为了少给点随礼少花点钱,而选择躲在外面不回家过年。停不下来的人情漩涡,已然让相当一部分人不堪重负而产生了“逃离乡土”的想法。这场无休无止的人情游戏,究竟又要如何破局?
南方日报 王庆峰
移风易俗并不容易。尽管很多人有感于“人情债”的压力越来越大,希望回归简简单单的人际关系,但却迟迟不敢迈开这一步,既害怕收不回成本,更担心丢面子。对此,应该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入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既是移风易俗的领导者、推动者,又是实践者、示范者。切实抓好党风建设,将移风易俗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指标,让党员率先破旧俗,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就能够为村民做好表率,为培育文明风气树立好标杆。
经济日报 苏院芳
“人情消费”的物质化、功利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种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不顾客观条件的透支消费观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礼尚往来,贵在发自内心,情深意长,简单且寓意深远的礼物,同样能够表达情感。笔者认为,应大力倡导新型“人情消费”观。薄信一封、清茶一壶、鲜花一束,更能体现人情的真正内涵——既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也拉近距离、不失礼节。如果大家都能拒绝攀比、告别浮华,少要面子,多些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内涵与体现,“人情消费”就能去伪存真,更加贴近人情的核心与灵魂,就能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丰沛之源。
荆楚网 吴媛
冯骥才说:年实际上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不管你过去一年里再艰难,过好年还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从吃到穿上严阵以待。今年是我们走进新时代的第一个年,而人情味,就是最“掏心窝”的年味。或许,我们只是需要彼此最简单的问候:面对面交谈、心与心之间交流,才能体会到这年味,我们更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新方式、新载体、新设想,来重新定义,来传承中国年味。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传承中国传统习俗的责任与义务!
新闻推荐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