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布局节前最后一波购物狂欢,而消费者今年的春节购物单,也变得更加国际化。有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受益于跨境电商的普及,海外商品在年货中的占比已达63%。春节消费,“海风”劲吹。人们为何热衷购买“洋年货”?其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消费逻辑和发展趋势?(2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进入“天猫国际”电商平台,你会发现首页5个滚动推荐区,全部都是“洋年货”专场。无独有偶,电商平台京东也在“年货节”中开设了“潮礼洋货铺”专页。数据显示,受益于跨境电商市场的普及,海外商品在年货中的占比已经高达63%。同时,洋年货不再是一线城市消费者“专供商品”,二线城市的洋年货需求量同样呈现激增态势,消费力显著上升,重庆、天津、南京、武汉、杭州成为选购洋年货排名前五的二线城市,比2016年同期洋年货购买增长了27%。
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人们生活理念与国际更接轨了,互联网时代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很多国外产品关税降低,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都有了极大进步。“年货国际化”,让年过得更加丰富了。这是件值得拍手称庆的大好事。
另一方面,春节原本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按说国内商家生产的商品,会因为有浓烈的“中国元素”而更加受到欢迎。为何国货却不敌“洋年货”?国内的商家值得反思,是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是没有跟上人们的诉求?还是在这个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下,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理念?
购置年货是传统习俗,但习俗也会与时俱进。“洋年货热销”是一种挑战,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夺得优势地位。
新闻推荐
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泰斗级人物,作为《人民文学》的第一任主编,在文学创作之外,其书法造诣亦极其深厚,所流传下来的诸多书信、题词、手稿,书法艺术价值亦被公认。在茅盾先生逝世33年后,他用毛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