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现在什么书最火?古代的是《浮生六记》,当代的是《红岩》。这份书单,很多人大呼意外,但仔细一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红岩》中江姐的故事,家喻户晓;《浮生六记》的沈复说:“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沈复,清代文学家。他一生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也没有风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会画画,能以此谋生,还颇有知名度,但也不至于高大上到“扬州八怪”的地步。他周边是简简单单几个家人,为着柴米油盐而奔波。当然,具有文艺情怀的他,也会泛舟烟湖,吟诗作画,而且好在娇妻芸娘也是个文艺女青年,能懂夫君的情怀,也能唱和,虽然生活在贫困当中,却也沉浸在美好的情感和艺术世界里。
这平凡的一切,在沈复看来,是很传奇和美好的,于是他怀着深情的笔调写下这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部书大概是在1808年左右完稿的,当时的沈复45岁左右。与其说《浮生六记》是自传散文,不如说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一封绝美情书。与其说它是一封绝美情书,不如说是一部凄美的爱情小说。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沈复和妻子芸娘红粉结伴,享受论诗谈书、焚香赏月的趣味生活。在清贫的岁月里,夫妻二人即便卖画为生,也知足常乐、恬淡自适。芸娘自认“顽劣”,女扮男装与沈复出游,夏日和他携手田园,互相打趣取乐,日子清贫,但快乐且知足。
七夕之夜,沈复家中虽然没有奢华场面,但也不乏诗歌情怀。芸娘和夫君观看一轮皓月,满天银河,“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千”,于是芸娘由此及彼,感慨地说:“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由两人的恩爱,想到天下人的恩爱,这情怀不是一般的大,在学问上能举一反三,在情感上未尝不可如此,这样的娘子,难怪沈复钟爱一生。
可是,世事无常。他们遭家庭变故,最终颠沛流离。沈复和芸娘艰辛走过那段岁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可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最终阴阳两隔。自芸娘走后,沈复孤苦一生,寄情山水,最终去向成谜。一个真实的记忆,一段美好凄婉的爱情。这本书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它切切实实地让人相信爱情的存在。
沈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一辈子没有取得过功名。他的理想是过一种夫妻恩爱,虽然贫寒但很文艺清新的生活,然而,他们连这个浅薄的理想都没实现。
1825年,沈复寂寞地去世了,除了亲友,世上没有人想起他,怀念他,凭吊他。又过了半个世纪,有个叫杨引传的文人,在苏州的一个书摊上,随手翻阅了一本破破烂烂的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天呐!这书太好看啦,简直欲罢不能。作者是谁?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圣?杨引传在苏州城里四处打听,结果就像在打听一个火星人似的,没人知道他,没人注意他。唯一能确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经去世半个世纪!
不能让这么好看的文字永远埋没下去,杨引传毅然决定出版此书,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这部《浮生六记》刊布出来了。事实证明杨引传的眼光没有错,书一出现,立马引来粉丝无数,一时间市面上脱销,洛阳纸贵,如果沈复泉下有知,估计也会含笑吧。
一百多年过去了,《浮生六记》至今仍畅销不衰!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跟当下环境有关。现今物欲充斥、信息爆炸,生活被嘈杂和焦虑填满,这部经典古文,以“有趣”“自在”“甘于淡泊”的古典生活美学的心态为主旨,在当下成为一股可涤净内心的清流。读后,的确能让人神清气爽。
(据《燕赵都市报》)
新闻推荐
晨刊综合讯为规范检察机关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监督工作,维护公共安全,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保障强制医疗程序的正确实施,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新规,坚决防止和纠正犯罪嫌疑人“假冒精神病人”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