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天津2月27日电(记者周润健)3月2日,正月十五,迎来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那么,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这个节日为何要吃“元宵”?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赵之珩进一步介绍说,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重庆2月26日电(记者陶冶)记者从重庆市城乡建委获悉,2017年重庆市新增绿色建筑5705万平方米,近4年来累计新增绿色建筑1.59亿平方米,全市新建城镇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67.16%,提前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