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花溪区有座大山,叫老鸦山,海拔1550米,山高入云,陡峭难攀。
1995年以前,老鸦山上,有个苗寨:23户人家,109人。
寨里的人过着几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常年住在残破的茅草房里。“白天泥塘饮水,夜晚松枝照明。”
寨里的人很少与外界来往。小伙子没见过汽车,大姑娘听不懂汉话,“唯一知道外界信息的通道,就是杀猪匠那小台老掉牙的半导体收音机……”那年的新闻报道说,老鸦山苗寨,人均收入就200多元,过着靠政府救济的穷苦日子。
1995年1月,老鸦山上。
23户苗族人家,100多口人,收拾完家里值钱,或舍不下的东西,背着大包小包,扶老携幼,一步一回头,告别那些住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破旧草屋,向着山下黔陶乡骑龙村一个叫罗依山的地方进发。
那里有花溪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出资49万元给他们新建的家园——罗依新寨。
这是贵州有记载的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刚建的罗依新寨,有25栋砖木结构瓦房,统一在屋后配套了猪牛圈,水、电、路“三通”。
那一年,23户人家,在各自分到的新居里,百感交集,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年。
那一年,罗依新寨的人均纯收入,比在老鸦山上的1993年净增了500元。
那时,通过“移民搬迁扶贫”的罗依新寨,在全国都是个新鲜事。而今天,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寨数不胜数:仅2013年至2017年,5年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就达830万人,仅贵州就搬迁了173.6万人,占全国搬迁人数的五分之一还多。
岁月流转,23年后的今天,罗依新寨,究竟变成啥样?
5月13日,天气晴好。带着好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新寨恐怕已经变成老寨了吧。临行前,记者搜索关键词,地图上找不到,却发现网上有这样一段描述:“老榜河是花溪南线旅游中段的重要内容,和青岩古镇、桐埜书屋、罗依新寨及沿河浓郁的布依族风情连为一体……”
知道寨子在花溪,在黔陶乡,离青岩不远,便放心出发了。
一路风景。虽在乡道上转来拐去,但民风淳朴。凡问,路人皆热心指引,很快便穿过正在修建的寨门,进了罗依新寨。
寨子不是记者想象中的苗寨风格,水泥小楼房居多。
微风拂面,寨子中间的树林,哗啦啦一阵响,寨子门口遇见的第一户人家,热情地欢迎记者的到来。
四十出头,一脸憨厚的杨世合,就住在寨门右边第一家。两层小洋楼,院子里摆着一辆北汽X35型SUV、两辆摩托,还有两部小孩的玩具车。
记者笑说:“你家车真多。”
“那里还有一辆农用车呢。”杨世合指着左后方寨子里的休闲小广场对记者说,“主要是方便,什么场合,就开什么车出去。”
杨世合掰着指头算了一下,罗依新寨目前已有8辆汽车。
“我们寨子现在已从当年的23户发展到34户。”杨世合带着记者在寨子里走走看看,“这些年,大家主要靠种蔬菜和在外务工挣钱。大多数人家都改建或另建了小楼房。”
记者发现,23年前建的房子,现在还住的已经不多了。
“我们现在主要种小香葱。这两天,一斤能卖两块钱。”杨世合说,每天下午都有人开车到寨子里来收。他们家劳动力少,但一个月也能卖两三千块钱。此外,杨世合还在花溪的一个塑料袋厂上班,一个月有5000块钱的工资。
据黔陶乡党委副书记郭鑫介绍,罗依新寨行政名称叫骑龙村一组,是他们乡选定的万亩香葱基地之一。“香葱一年轮种三季,一亩一年下来,能挣18000元左右。”
“你看,我们寨子里边有水塘,可养鱼种荷花。那边有条小河,后面的山顶上,还有个清代的古营盘,如果搞旅游开发,我们的日子会更好。”杨世合憧憬地说。
杨世合的想法倒不是空穴来风。郭鑫说,黔陶乡已是花溪“溪南十锦”之一,将整体推进乡村旅游,罗依新寨就在其中。
(据《贵州日报》)
新闻推荐
近年来,峡山区立足生态优势,紧紧围绕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积极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