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人都想发财 中国就有希望

来源:济南日报 2018-05-29 11:51   https://www.yybnet.net/

把精神看得高于物质,把读书看得比赚钱高尚,这是致命的观念。没有物质,不会有精神,赚钱比读书更难、更高尚。只有当全民觉得发家致富是一件光荣的事儿,当社会普遍认为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将军、这个时代的英雄,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有了希望。

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八届年会上,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作闭幕致辞“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他说,很多学者多少年呼吁中国需要启蒙,我觉得中国的启蒙、中国最大的价值共识就是让这个社会更世俗化,改革开放就是把社会回归到平常、把以阶级斗争为纲回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

为什么我老爱讲1992年邓小平南巡是一个中国历史伟大的节点?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此一个大规模的下海浪潮在中国发生了。以1992年为时间界线,如果提前5年下海,人家一定说我犯错被开除了;如果提前3年下海,一定说我混得不好、没本事;到1992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英雄。没有整个社会价值观共识,也就没有今天。

1985年我参加广州的一个探讨中国为什么贫穷的学术研讨会,有学者说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劣根性,有学者讲是因为毛泽东“批一个马寅初多出了3亿人”这个负担(那时候哪能想到多出的3亿人成了我们巨大的劳动力红利)。我当时说,你们都没说对,哪一天中国人都想发财的时候,就是中国有希望的时候。只有当全民觉得发家致富是一个光荣的事,当社会普遍认为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将军、这个时代英雄,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有了希望。

邓小平1984年南巡,诞生了像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这样一批企业家;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又诞生了像郭广昌、冯仑、田源、艾路明、武克刚、毛振华、陈琦伟等这样一批以社会精英为主体下海的企业家。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归成为时尚,互联网新经济又催生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雷军等这些企业家。我们的企业家精神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狂野到成熟,从躁动到平静,从赚钱到做社会公益,从模糊灰色的商业交易逐步走向新型的政商关系。中国经济也从跑马圈地的资源性驱动到今天的效率创新驱动,一切在进步,一切也在进化。平常、平静、儒雅、包容、豁达,一个逐步被社会慢慢认识的模范群体正在中国冉冉升起,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就是一个时代的巨浪,把所有的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少年——都裹挟进来,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当年革命的潮流浩浩荡荡,有掉队的、有叛变的、有被杀的、有坐牢的,但是革命的历史洪流谁也不能阻挡。今天在中国发生的创业创新浪潮,跟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有掉队的、有坐牢的,但是创业者和企业家这个主体越发壮大,创业创新的洪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这就是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国家经济的希望。当一个社会的企业家传承没有接上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发展停止的时候。

■相关链接

“浮躁的社会”

“浮躁的社会”这个词组,被一些社会批判者高频使用。它有两个效果:一是显示自己独立于社会之外,是“沉静”的另类;二是所有问题有“社会”背锅。我没书读,因为浮躁的社会;我没房住,因为浮躁的社会;我看不起好医生,因为浮躁的社会;我不舒服,因为浮躁的社会。这五个字,可甩锅、可自夸,用起来怎么会不上瘾?孩子们一进大学,如果恰好碰上一个夸夸其谈的老师,又多看了几个批评家的议论,他们学会使用的第一个大型坏词,一定是“浮躁的社会”。

多年前,一个报纸的评论员脱口而出“浮躁的社会”,我问这个词具体指什么,此人举了一个例子:我知道有刚入社会的小年轻炒一套房,一年就赚到我们这些评论员一辈子的收入!炒房的人得利,我们这些精神产品生产者反而受穷,这不是浮躁是什么?

我说,既然你知道炒房能赚这么多钱,也没人拦住你呀,你为什么不做呢?炒房又不妨碍你写评论。我想,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你没有这个判断力,二是你没有这个胆量去拼。

后面,朋友就当不成了。此人现在的文章,也还爱用“浮躁的社会”。这个词组基本上用来指人们爱财、逐利的行为,不愿意读书,不爱做学问,没有静静地品味生活。

我是个读书人,但是只要没人强迫我不准读书,我完全不在意别人和我不同,更不会因此而生气。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不做学问却赚了钱,那说明他有独特的赚钱本领,值得研究学习,而不是觉得他不正常;如果大家都不读书、不做学问而赚到了钱,要做的更不是跳脚痛骂而是反省,这说明当下读书做学问的整个系统都是错的,需要大改革。

把精神看得高于物质,把读书看得比赚钱高尚,这是致命的观念。没有物质,不会有精神,赚钱比读书更难、更高尚。一个人的错误观念,总是会败给真实的规律。遗憾的是,太多师长传递这种错误的观念,而在市场上商人们更少持有这种错误观念,认同会赚钱就有本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待在学校里的风险比待在市场上其实更大。

不少人赞赏欧洲和日本的安静、古朴、慢节奏,以此反衬中国社会的“浮躁”。这种对比曾经也发生在欧洲与美国之间,在美国上升期间,美国的知识分子也多是如此看待问题。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67年重回欧洲,他的判断却完全不同:“在欧洲,好像没什么进步的东西,如果排除这个大陆上的几个首都,那么这里的每一件事情看起来都是静止的。而美国到处都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就像书中描述的建造巴别塔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来回奔忙,比他的任何一个邻居都要有活力,而且所有人都参与到这座通天塔的建设中来。”

1867年的美国,多像现在的中国!在错误而流行的观念看来,浮躁、低俗、粗鲁,随时会完蛋;而在企业家看来,却是生机勃勃,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 (作者 连岳)

新闻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征收拆迁典型案例指出:不宜简单以原告举证不力而拒之门外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了8起人民法院征收拆迁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黄永维介绍,2015年、2016年、2...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人都想发财 中国就有希望)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