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警方查获大量无正规生产厂家、无准确生产日期、无质量检测的“三无”保健食品案。这些“三无”保健食品不少以“效果明显”的口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备受追捧。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轻则失财伤身,重则危及生命。“疗效明显”多因添加违禁药物
近期,多地警方披露大量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案。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记者检索发现,近3年来,与保健食品相关的刑事案件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不少‘三无\’保健食品服用后‘疗效\’明显,其实是违禁药物在起作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雷介绍,从警方查获的大量案件看,许多保健食品存在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的情况,其危害轻则损失钱财,重则伤害身体,有的甚至可能致命。 “查获的减肥产品中主要是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缓解疲劳的主要非法添加西地那非、他达那非;降糖类非法添加盐酸二甲双胍。 ”江苏南通市公安局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支队队长陈刚说。
通过对2013年至2016年初的270多例保健食品犯罪个案进行研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工作人员任韧发现,约2.59%的案件存在受害人服用有毒有害保健食品后死亡的情况。专家义诊免费爱心都是套路
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工作人员宋利说,这类犯罪组织化程度高,犯罪链各环节分工细致,从原料到包装盒,从胶囊壳到商标,都有专门的团伙在生产。线上购置机器原料,网络联系、快递发货。各个团伙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社交软件联络,通过快递发货。
假冒保健食品销售方式多种多样,更多的是网销、“会销”、电话直销等形式。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处长李勇军说,“会销”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套路主要有四点:一是以健康养生为噱头,编造包治百病的“神奇陷阱”;二是以专家义诊为招牌,制造不可或缺的“恐慌陷阱”;三是以免费活动为诱饵,捏造千载难逢的“便宜陷阱”;四是以关爱老人为幌子,虚造嘘寒问暖的“亲情陷阱”。
电话直销主要是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获取潜在消费群体,多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再组织招聘话务员,培训推销技巧,以“科学概念”“专家诊断”和“开业酬宾”等多种方式来兜售伪劣保健食品。经过层层包装,一些有毒有害的假冒保健食品甚至挤进微信群、朋友圈,变身“爆款保健品”。
重点监管 加强科普
“发现难、取证难、全链条打击难。 ”经过多轮专项打击,南通公安直言当前打击伪劣保健品犯罪有不少难点。
李春雷、宋利等建议,相关打击、监管部门应加强与有关网上商城、社交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加强网络数据监控。不让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和假冒伪劣产品在平台上肆意流通。陈刚认为,要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的监管,加快推进网格治理,不留监管空白。
李春雷表示,在严厉打击、强化监管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全面压缩“三无”保健食品制售空间。
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动物园:饲养员已停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