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无人机大会22日在深圳开幕。正如大会主题所言,曾几何时还属于发烧友们爱好的无人机正在成为“影响时代的力量”,它们在交通、环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更是让无人机如虎添翼。但在无人机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无人机监管在全球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火灾发生了,一群无人机迅速赶来,有的寻找生还者,有的检查建筑物受损状况,有的运送救援药品……总部位于伦敦的无人机科技公司“无人生命”正在开发这样的无人机应用技术,其软件平台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数百架无人机实现自动编队飞行并根据现场环境开展协同操控。
“人工智能给无人机行业带来的优势总结起来就是: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无人生命”创始人尼古拉斯·齐尔伯格莱特告诉新华社记者,“(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无人机群的应用将比任何人的想象都来得要快。”
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让无人机全方位进化,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比如,有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出一种被称为“毫微地图”的系统。有了这种“聪明大脑”的无人机在森林、仓库等复杂环境中就能更好避开障碍物,还能根据已有数据预判在被遮蔽视野时如何运动。
还有研究团队给无人机装上“高光谱成像仪”,让它们能够清晰识别森林和水体的细微颜色差别,从而发现蓝藻等灾害。一般无人机采用摄像头、GPS或激光雷达来导航,但建筑物内或隧道中有大量烟雾时,导航系统会受到干扰。有人从蝙蝠声呐系统得到启发,研制出形似蝙蝠耳朵的无人机收音装置,让无人机拥有了“听力”,从而在复杂环境中更准确地找到目标物体。
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无人机可能正在从愿景阶段走向大规模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科研、救援和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我们倾向于对机器人技术持负面看法,但事实是这类技术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助益,提升我们的生活、健康和安全品质,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齐尔伯格莱特说。
比如,齐尔伯格莱特所在公司研发的无人机群操控技术可应用在一些偏远地区开展紧急救援,如发生洪水后空投食物和药品;还可在信号塔损坏或没有修建信号塔的地区,提供临时信号传输。
随着无人机日益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也带来了监管方面的严峻挑战。各国都在制定、完善无人机相关飞行法规,以保证无人机“物尽其用”,减少潜在危害。
中国民用航空局去年5月也宣布,正式对重量在0.25千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执笔记者:彭茜;参与记者:周舟、张家伟、张毅荣、郭爽)
新闻推荐
新华社多伦多6月21日电(记者李保东)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社团21日宣布,将于今年10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里士满希尔市建立“南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