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1863—1923)作者:[英]查尔斯·德雷格译者:潘一宁 戴宁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
老舍先生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叫《二马》,写的是老马为了继承哥哥的遗产,带着儿子小马,去了伦敦经营古玩店,因寄住在洋寡妇温都太太家里,不知怎么就日久生了情,一对父子爱上温都家的一对母女。小说笑料迭出,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近代中国海关,也有一对英国父子,远渡重洋到中国工作,将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中国。由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德雷格撰写的《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1863-1923)》,便是一本讲述这对父子生平的传记,系“海关洋员传记丛书”的第二本。
阅读此书,我们既能了解这对父子在中国生活的日常,又能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还可以知晓像包腊父子这样的洋雇员,也曾为近代中国外交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海关雇佣洋人,事出有因。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德雷格在书中写道:“1853年太平天国军占领上海,导致海关瘫痪,应中国地方政府请求,由英美法三国共同监督的临时海关应运而生。本来是临时的应急机构,但因运转良好,便在1858年将此机制扩大到其他通商口岸,并由外国人管辖。”由此,中国海关就有了洋雇员。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才悉数撤走。
包腊出身英国贵族,父亲老包马提亚还是个不太会经营自己的发明家。虽然专利不少,但是实际应用并不多。这位“倒霉”的发明家生出个儿子却非常热血。1860年,19岁的包腊投笔从戎,义无反顾地跟随加里波第远征意大利,并且担任过阶段性战斗的指挥官。战争胜利后,回到英国,恰好赶上清廷招募洋人到中国海关工作,命运便将包腊送到了中国。
从1863年来中国,到1874年在英国家中逝世,包腊只在中国工作十年,但成绩却相当突出。初到天津,他随李-阿舰队在海上监管走私,后在广州,继续缉拿鸦片走私贩。曾经的戎马生涯造就了他勇敢的性格。但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令他自豪的,一件是跟随“斌椿使团”巡访欧洲。虽说满族遗老斌椿不是清廷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却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待。此行不算成功,可也为晚清开启了一扇接触西洋世界的窗口,在对外邦交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另外一件就是,努力组织中国展馆在1873年的维也纳首届世界博览会上亮相,令世界各国对中国像扇子这样的工艺品,有了初步认识。不幸的是,包腊在回国不久后,便因病去世了。
包腊与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关系不错,为了表彰与感谢包腊,赫德力主将包罗派往中国海关工作。包罗沿着父亲的履迹,先后在天津、广州、营口以及厦门海关工作。彼时的中国海关已经摇摇欲坠,包罗无法像父亲一样取得辉煌业绩。不过,包罗依然为海关努力工作,甚至包括在一战末期,俄国军队强占海关时,包罗带人武装保卫。在1923年,包罗启程回国时的职位是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总理文案。
从1863年到1923年,包腊父子完成了在华海关六十年的工作生涯。除海关业务外,包腊翻译了《红楼梦》前八回,包罗则在厦门翻译了《厦门志》。不难看出,他们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美好意愿。正如包腊的朋友后来对他的评价:“他对中华帝国的一切珍贵而高尚的东西,包括它的历史和文学,都怀有敬意和热爱。”
新闻推荐
新华社深圳电(记者周科)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日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被垫付欠薪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涉及17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