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杭州观成中学的家长们,陆陆续续收到一封从学校寄来的信。打开一看,是一份“家长期末成绩单”。在孩子眼里,你是不是“好家长”,这份成绩单一目了然。有人得了满分的10个A+,也有人不及格,需要反思。不少家长看信后都感慨,“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感觉,怎么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7月12日《钱江晚报》)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谈到孩子的教育话题,既有诸多的传统经验,更有不少的创新之举。杭州这所中学寄出的这份“家长成绩单”,让人眼睛一亮,确有其现实裨益:良好的教育本来就不该是单向灌输,而需要双向的沟通和触动。人们常说的“家校互动”,究竟应当如何来“动”?而“家长期末成绩单”是很好的互动方法,家长乐于“让孩子评分”体现的是身教担当。
德国也有“父母成绩单”:每逢月末,孩子都会根据当月的实际生活情况,对父母的行为进行评分。父母看过这份“成绩单”后要签署意见,再由孩子交给老师。显然,这种“月评”机制使父母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与学校展开合作。
德国的“父母成绩单”和杭州观成中学“家长成绩单”在评分项目上大同小异。其中,像“父母彼此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父母能积极学习,提高对我的教育能力”“父母从不溺爱我,都耐心指导我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等评分点,无疑都是“身教重于言教”体现。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个积极上进的人,孩子也会积极向上。那么,这样的“家长成绩单”就值得推广。
家长要有“让孩子评分”的身教担当。所以对于杭州那所中学的创新做法,笔者认为,“家长成绩单”不必只是期末才发,不妨更进一步,做到“早发”和“常发”。以德国为例,他们从孩子小学阶段开始就给父母“评分”,而且是每月都评。“从娃娃抓起”更有利于形成观念、打实基础,也能促使家长及早自醒、进入“角色”。
归根到底,多些“家长成绩单”的教育互动,其关键就是让父母精准而为,努力做好孩子的良师益友。
个论
司马童
新闻推荐
新华社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