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真在演讲
□本报记者张弘文/摄
8月5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教授阙真女士,以《走进中华戏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为题,在广西桂林图书馆给大家讲中华戏曲文化。
中国古典戏曲有久远的渊源
阙真说,原始的歌舞、音乐、舞蹈的初步结合,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我国最早的戏剧雏形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宋杂剧,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角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280个。
明代戏剧在元代杂剧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代戏剧品种纷繁,分为两大系统,既有从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又有从宋元南戏发展而来的明传奇。明传奇随着声腔的发展,又形成昆曲一系和弋阳诸腔一系。这些声腔剧种均有剧本流传,但传奇,包括后来的昆曲,逐渐取代杂剧,成为明代剧坛的主流。传奇剧目在明代中后期大批涌现,形成了我国戏剧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节日民俗,是戏曲发展的契机
万历九年来华、登陆广东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其《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言:“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极大数目的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有些人组成旅行戏班,他们旅程遍及全国各地;另有一些戏班则经常住在大城市,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用这些戏班。听到召唤,他们就准备好上演普通剧目中的任何一出。通常是向宴会主人呈上一本戏目,他挑他喜欢的一出或几出,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并且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一出接一出,也可连续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中华书局1997年版)
明人卓人月说:“天下欢之日短而悲之日长,生之日短而死之日长,此定局也;且也欢必居悲前,死必在生后。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耶?……”(《新西厢序》)
李渔说:“总而言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闲情偶寄》)
戏曲追求“热闹”的艺术旨趣———服装:鲜艳夺目的戏衣;化装:神奇怪诞的脸谱;伴奏:震耳欲聋的锣鼓;舞蹈:惊心动魄的武打;歌唱:响遏行云的演唱。
传神是我国古典文艺的共同特色,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色。潘之恒《鸾啸小品·神合》说:戏曲创作贵在“以神告”,戏曲欣赏则贵在“以神遇”。所谓“神”是指内在的思想感情。戏曲之美在神采气韵而不在形迹,欣赏者不可以耳目求之,而应当会之以心,览之以意。
从心所欲不逾矩———戏曲程式之美
在严格的规范之内进行游刃有余的艺术创造,是古典戏曲的重要特色,就像按照格律写诗填词一样,戏曲创作必须按照程式进行。编写剧本有剧本的程式,涂面有脸谱程式,穿戴有服装程式,表演有动作程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戏曲程式由简而繁,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戏曲程式,是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殊的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标准格式。
张庚在《中国戏曲》一文中说:“许多程式,大都是个别演员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模拟特定的生活动作并把它节奏化、舞蹈化所进行的创作。这套动作很美,很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大家看了觉得很合适,于是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昆剧《千金记》中有一场戏描写霸王半夜听见有军情,赶快起来披甲上马。以后凡是武将出场都用它,并干脆把这套动作称为‘起霸\’。可见程式本来是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变成公用的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
程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守常,它把前人创造的艺术经验变为一套套刻板的格式,将千变万化的生活加以修整剪裁,纳入定于一尊的现成格局,以保证戏曲传统特征“百世可知”。恪守程式的倾向与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是完全合拍的。孔子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不复检点管束,纵心之所至,却又与各种规矩法度相洽,这既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又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古典戏曲乃至古典文艺都可以说是这种人生境界的艺术化。
阙真引用张庚先生在《漫谈戏曲的表演体系问题》一文中的说法:“既要练很扎实的功,练死了。但又不要受它的拘束,又能活用,那样才能够创造出好的艺术来。中国的艺术,绘画也好,演戏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叫做:从守法到破法。初学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规则严格去练,不能随便瞎来,这叫守法;但是等你练扎实了之后,要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不要被程式捆绑住,就要敢于活用它,这就叫做从守法到破法,或者是从有法到无法。”
新闻推荐
老人舍不得让孩子啃硬东西武汉多家口腔门诊显示不少儿童吃得太精细长出双排牙
换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6岁之后乳牙会逐一脱落,恒牙随后萌出。如果乳牙尚未“退休”,恒牙已经“上位”,就会造成“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