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厂区,坐落在广场一角的一座复刻旧厂的法式钟楼雕像颇为显眼。而在主楼前,矗立着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的雕像。
8月7日,《工人日报》记者来到位于福州的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探寻这家百年老厂薪火相传的蓝色梦想。
马尾造船公司的前身是创办于1866年的马尾造船厂,时称福建船政。初创时期,这里招有各工种工人2000多人。造船工人们掌握有近代船舶制造技术,还结合我国传统造船方法,创造出不少新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后,马尾造船公司打造出一批质量优良、性能卓著的一流品牌船型,为福建省乃至中国船舶制造业赢得了良好口碑。
2016年,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搬迁,彼时正值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百年老厂能否续写辉煌?
“‘一带一路\’倡议,给了我们企业一个很好的契机。在全球造船业低迷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逆势上扬。”马尾造船公司副总经理常永辉告诉记者,目前船厂手持订单约60艘船,其中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有40多艘,占比约70%。
其实,一直以来,马尾造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着较为频繁的贸易合作。早在福建船政时期,便从东南亚各国进口造船所需的各种木料。2008年以后,公司向海工市场转型,来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工辅助船订单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该公司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阿联酋、卡塔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船东、航运服务商建立了商务合作关系,接获新船订单53艘,占同期新船接单量的57.6%;交付25艘,占同期交船总量的50%。
“在经贸合作中,要把握三个优势:一是把握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优势和区位优势,二是把握闽籍华人华侨饮水思源、回馈家乡的乡情优势,三是把握公司在细分市场的品牌和质量优势。”常永辉说。
来到厂区,一艘总长227米、船宽40米的在建采矿船出现在记者眼前。“说是艘船,其实它更像海上工厂,也是一个生活娱乐的综合体。这艘船融合了当今世界多项高端技术,具有航程远、作业水域深、作业周期长、系统复杂且集成度高、可变载荷多、船舶舒适度高等特点。”项目经理林旋告诉记者,这是2014年底新厂区在建过程中承接的,意味着企业翻开了特种船舶建造的新篇章。
“大量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工人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在马尾造船总经理助理、党群部部长李敦莲看来,这是“一带一路”带给船舶制造的显著变化之一。人才和技术是公司创新的两大着力点,该公司已培养了一支200多人的研发设计队伍,技术实力可居于国内船舶行业领先地位,并自主研制了235人居住支持船、60/87米平台供应船等各类船型。
“在企业产能转换升级的关键时刻,我们邀请国外知名造船专家来厂技术指导。专家从细节着手、从首道工序开始,逐一对制造部生产管理进行全面梳理,提出意见措施。我们吸取造船强国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常永辉深有感触地说。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马尾造船公司加大了新船型开发设计研究力度,储备了水产品加工运输船、成品油船等创新型船型。
崭新的厂房,高耸的吊车,科技的引领,向世人展现出无限活力。福船集团副总经理、马船造船董事长李振均告诉记者,未来5年内,马尾造船将以研发创新促转型升级,由制造向创造转型,重点拓展海洋工程船、海工辅助船,打造海峡西岸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军工产品的造船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侯启辉)近期,文祖街道在完成宣传发动、成立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和成员认定工作小组后,各村严格按照《文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