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外出旅行,越是到春节,越让人感受到流动的强劲、活力的迸发,一幅流动中国的宏阔图景跃然而出。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1979年春节期间,只有1亿人次乘火车出行;2006年达到20亿人次,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与以往相比,如今探亲流、学生流保持稳定,旅游流强劲提升。今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仅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同比增长8.3%。大众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味。从三四线城市到北上广深“反春运”、从国内游到出境游,过年的流动色彩越来越浓。
人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数亿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折射出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内在变化。早年,如果没有千万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在城乡间迁徙,便没有春运;如今,没有大批人员的流动就没有繁荣发展的活力。早期的流动是“肚皮规律”使然,哪儿能吃饱,哪儿能吃好,哪儿就是向往地。正是由于大量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一座座大城市拔地而起,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
以民工潮为标志的城乡流动,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走向全世界;出国留学潮和一波波海归潮,使国内外流动不断升温;在不断改革的促动下,体制内外流动已成常态,工人大规模下岗再就业,在阵痛中提升了发展质量。无论是纵向流动还是横向流动,通道越来越拓宽,人们驾驭自由的条件越来越充足。人口流动的活跃,意味着发展的活力在不断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之前,出门要换粮票、开证明,即便公共运力允许,怕也是“动”不起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如今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大学毕业生、专技人员下乡服务乡村,渐成热潮。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均衡发展、城乡联动的现象。除了经济转型之外,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生态文明,对社会发展的重视,会使流动更有质量,发展活力更充沛。
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正在于它是流动的。40年来,我国实际GDP平均增速为9.5%,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达到14.5%,并且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与此同时,消费驱动业已成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一流动的延续,不断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态。人口迁徙大潮因改革大潮而起,又反过来推动着更深层次的改革,如户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人口流动的呼唤。文/张全林图/新华社(商海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城市一账通”App接入的全国统一标准电子社保卡,在广东、贵州、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