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AI医生”即将上岗? “网约护士”怎么约?

来源:广西工人报 2019-02-22 01:00   https://www.yybnet.net/

能“读图”识别影像,还能“认字”读懂病历,甚至像医生一样“思考”,出具诊断报告,给出治疗建议……这不是科幻,人工智能医疗正从前沿技术转变为现实应用,“人工智能医生”离患者越来越近。与此同时,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近年来“网约护士”在全国多地悄然兴起。

1、人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教授夏慧敏、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等专家领衔的医疗数据智能化应用团队,联合人工智能研究和转化机构研发出“辅诊熊”人工智能诊断平台,通过自动学习56.7万名儿童患者的136万份高质量电子文本病历中的诊断逻辑,诊断多种儿科常见疾病,准确度与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相当。2月12日,这项临床智能诊断研究成果,在线刊登于知名医学科研期刊《自然医学》。

北京深思考人工智能首席执行官杨志明博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正与医疗垂直应用场景深度结合,如影像人工智能、病理组织人工智能、病理细胞人工智能、基因诊断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全科医生等。

2、“人工智能医生”会取代人类医生吗?

“人工智能医生”究竟是如何“思考”的?以慢病管理为例,看似简单的“百分比”,背后其实有一整套算法模型。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说,对于深度学习而言,慢性病的数据量相对比较小,可能只有万级的数据样本。因此在糖尿病的风险预测中,算法应用了迁移学习、半监督学习和可解释机器学习等。

“人工智能不会替代医生,但懂人工智能的医生可能会替代不懂人工智能的医生。”联影智能联席首席执行官沈定刚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流,从源头的成像一直到后期的诊断、治疗和评估。

不过,就目前的技术限制,在人工智能输入的数据和其输出的答案之间,通常存在着无法洞悉的“隐层”,被称为“黑箱”。“黑箱”存在的后果,就是难以判断人工智能是否出错。“如果能让医生看到计算机是怎么想的、怎么得出结论的,就能让人类更相信计算机,让人类对它更加放心。”张康说。

夏慧敏介绍,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医生,但是可以大幅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更好的技术手段和平台,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健康服务的公平性。

3、“人工智能医生”何时能“上岗”?

现阶段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存在诸多难点,比如医疗数据难以获取、研发周期长、临床实验费用高、医院应用门槛高等。

专家认为,我国在医院病例数方面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医疗数据没有共享,存在“孤岛”现象。且数据的录入欠缺标准,导致大量优质数据无法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服务。

“人工智能医生”何时能正式“上岗”?

2017年8月31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新增了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相对应的类别,在目录中具体体现在对医学影像与病理图像的分析与处理。这意味着,如果医疗影像人工智能产品想要走医院采购这条路,必须通过相应认证。

杨志明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未能达到通用人工智能,还处于垂直领域的“弱人工智能”阶段,在推理、综合决策、跨领域、跨病种、自我创新等方面还远未成熟,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医生还需要很长的时期。

4、“网约护士”官方版和民间版

国家卫健委近日出台新政,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管理、风险防控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六省份作为试点。此次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被网友称为“网约护士”的官方版。

实际上,“网约护士”并非新鲜事物,几年前开始就有了“民间版”。近年来,国内已陆续出现多个网约护士平台,如医护到家、U护、金牌护士等。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介绍,广东2015年就推出了U护平台,利用护士碎片化的空闲时间就近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目前U护居家护理服务已经覆盖全国10多个省份的20多个市区,合作医疗机构近80家,用户注册超过3.6万人。U护上门服务按时长付费,每小时60元到110元不等。不仅盘活了社会护理资源存量,也为护士提供了增收机会。

“这次新政出台前,我们平台自行规定是三年以上临床经验,现在根据试点工作方案,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医护到家医学风控部经理胡劲南介绍,目前医护到家平台注册的护理人员约6万多名,平台要根据规定把符合条件的护士筛出来,其他不满足条件的护士可开展陪诊、护理咨询等其他业务。

5、是病人约还是医疗机构约?

业内专家认为,护士上门是趋势,网约护士可以缓解护理资源供需矛盾。目前有大量病人要居家康复,社会上还有不少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需要居家照护。如果把这两部分人都放在医院里,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社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居家康复也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居家的病人如何约到护士呢,是病人网约护士?还是医疗机构网约护士?

之前的各类平台上,有的是患者在手机上进行注册和身份认证后,选择所需服务,上传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药品及病历证明,即可等待护士接单。订单通过审核后,护士就可与患者预约时间,开展上门服务。有的是用户从平台下单,医疗机构接单后再派护士上门,医疗机构如果自身护士不够,可以从平台上雇佣一个护士上门提供服务,医疗机构按时间和服务内容付费给护士。

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律扬表示,此次出台的新政对相关内容作了明确。和媒体报道的类似网约车模式不同,官方版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更多的是指实体医疗机构的派出服务,护士入户提供护理服务可以视为执业机构的服务延伸。医疗机构派出自己的护士,护士则是完成本职工作。

“病人网约护士由于没有医生参与,服务也没有连续性,所以服务质量没有保证,还存在一定医疗风险,很难持续发展。”吴育雄说,新政对医疗护理质量负责任的主体是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中的一项,即家庭病床。护士上门服务执行的是医嘱,在医疗机构的医生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下完成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更有保证。

6、“护士上门”有关安全的那些事儿

作为“互联网+”的新业态,安全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表示,不同护理服务的风险层级和对医疗和相关保障措施的要求不同,所以,不是所有护理服务都适合互联网方式,未来希望进一步聚焦细化“互联网+护理服务”适合开展哪些项目,建立一个内容清单,有助于进一步确保安全、防范风险。

浙江、天津等地的相关部门将组织护理和临床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共同制定相关的服务项目目录清单,确保医疗安全。“这个目录可能是分批分级的,最开始我们会保守一些,先从需求高、风险小的项目做起来,然后根据实施情况,再逐步扩大。”律扬说。

另一方面,“互联网+护理服务”对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也提出了新要求。“以前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发生在固定的医疗机构里,通过‘互联网+’开始分散到患者家中,要做到服务过程能留痕、可追溯。目前各省都在建设‘互联网+医疗’的监测平台,可将‘互联网+护理’也纳入监测平台,打通数据,完善标准。”陈秋霖说。

浙江省卫健委巡视员马伟杭介绍,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浙江健康导航)已经上线,是“服务+监管”的一体化平台,对于今后服务的开展,能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保险机制方面,医护到家对用户及护士均免费投保三重保险,即中国人保提供意外综合险及中国平安提供第三方护理责任险、美亚专业医责险,主要针对护士在上门过程中、操作过程中的意外。”胡劲南说,在运营细节中,护士在平台里点出发,就可以打开定位功能,平台能对其实时定位。 (付光宇肖思思周琳)

新闻推荐

亮点五党建引领提质增效

强化全系统党建工作,坚持做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干部讲坛”等活动,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

相关新闻:
回乡看妗子2019-02-22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AI医生”即将上岗? “网约护士”怎么约?)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