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平
初“识”王安忆
我“认识”的王安忆,她是个半边天,初识她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算是一次美妙的邂逅吧!只因在众多图书里多看了她一眼,便发生了往后许多幸福的事情。
当时的情节是这样的,我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由于自身爱好和老师布置的阅读文学作品两方面的因素,在图书馆会自然而然的徘徊于文学类的书架间,《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几个算不得多么新奇的文字却吸引了我的眼球,并没有过多期待的随即打开一看究竟,哇哦!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读,原来读小说不仅仅是读人物读故事读结局。在图书馆我只读了部分章节,可是有些事情一旦有了美妙的开头就会生发出许多难忘的故事,正是这一次不期许的一憋,从此再也忘不掉她了—王安忆。
这算是初识,有了一星半点的印象,只记住了很少的字眼,王安忆小说,心灵世界,就这些,那么好吧!姑且不做深究,先知其一吧,最紧要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往后若得见王安忆,在做深交。
“握手”王安忆
后来有一次我闲逛于学长们的书摊,又是一次不经意不期许的一憋,《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王安忆著),王安忆这三个字有点似曾相识,似乎是见过一次面的,要不要握握手呢?在疑问的同时我也在做着思想工作,毕竟囊中羞涩不敢胡乱花钱,可是相遇两次说明缘分不浅,冥冥之中注定要擦碰出点火花的,也应了那句“如不相欠怎会相见”。于是就愉快的成功握手了,也就是购买了。这也算是与“王安忆”套上近乎了。
这是一本小说课讲义合集,我细读了很多遍,也做了很多笔记。在欣喜遇见“王安忆”的同时,我也在想,原来读小说有这么快乐,原来读小说就是在读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还可以把对小说的理解形成文字发表,就像读王安忆对于一篇小说的解读比读小说本身更加精彩,这个王安忆太了不得了,她的认识,见解,眼界比我的深刻,宽泛的太多太多了,这个人我要向她学习,她应该成为我的老师。
“约会”王安忆
兴致所起,就上网查了王安忆,也是把对她的认识从模糊提升到清晰,从一憋提升到了仰慕,从不期许到了极度渴求的地步。这种感情的猛烈撞击一下子把我震醒,继而在网上又购了她的《王安忆读书笔记》《王安忆文集》等等,才知道她的许多作品已经绝版,网上售卖的也大都是印影本,但是不管怎样,只要字迹清晰,不影响阅读就行。
我拿到书后,便以饿虎扑食的态势,想一睹为快,读着读着,莫不感慨往昔时光匆匆,往日信息之闭塞,往日交流介绍之欠缺,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作家,这么美妙的文字没有及早涉猎细细品味,顿觉生命虚度,有负韶华,庆幸终得之,稍有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之感。
老师王安忆
王安忆教给了我什么?教会了我什么?
教给了我读书分析,分析读书,然后把读书过程中的分析写成文字,再把分析后的阅读心得写成读书笔记,笔记里记录的是自己的疑问、理解、细心和世界观。
教会了我如何读书,就如同她在谈到读书的时候,对于古典文学她用欣赏、信仰的态度去读他们,对于现代文学,她用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去读,严肃的书籍有着思想和灵魂的作用,娱乐的书籍则是身心感官的作用,这些观点都出自她的《我的“书斋”生活》一文。她在《阅读的要素》一文中又说:少年时候读书,是信赖,这也是读书的第一层次,了解,见识的开始;中年读书要与书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朋友,读书的过程是互相美化的过程,也是补充,修正的过程;老年读书则是需要宽容,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的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在别人的世界里看到人类无穷多心灵景观。这种观点与张潮的《幽梦影》中对于人生读书三重境界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年读书如隙中窥月,这是字面人生的了解。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这是历练人生的过程,深化。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是思索人生的境界。
以往读书只知道去勾勾画画,认真学习里面的知识,却从来没有把读书与年龄等同起来,思考读书所得的意义,认识一个人好比打开另一世界,认识王安忆,就好比让我走进一个读书不仅有作者的世界更是有自我的奇妙世界,这种感悟完全把自我主人化了,而不是单纯的了解和攫取知识那么简单了。
小说与王安忆
王安忆在《解读<悲惨世界>》中说:“不停的用着已有的东西,好像快用光了,应该去读书!”对于这句话我是深有感触,这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那种茫然无知与窘迫闭塞,而是一座山一块地的去欣赏去体味去征服的过程,在这种过程里更多的是一种成功的自信与快感。
不读书永远得不到新的知识,当然,很多情况下我们从别人的知识经验里得来的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运用到自己从事的工作上去或者文章里,但是当有一段时间不去阅读的话,那么,就会有一种知识不够用或者已经把以前看过学到的知识用完的心慌和困惑出现了。好像读书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可以重新去认识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世界,对于喜欢文学,喜欢写作的我来讲,灵感并不是来自阅读,但不阅读的话总是不会有更好更多的灵感出现。
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喜欢阅读小说,即使小说本身是虚拟存在的主观世界,但是建构这个虚拟世界的材料是来自现实,是真实的,这是因为小说世俗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小说在外部上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相仿的,在心灵上与我们是相通的。
无论是王安忆的小说还是王安忆对于其他小说的解读,都是我阅读和写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我源源不断的活水之源。
新闻推荐
人大代表关注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维护 “相信于法有据、有章可循的日子不远了”
本报北京3月9日电(记者余嘉熙)“希望大家多关注快递小哥,他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他们在城市融入、社会保障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