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爆料称,自己在北京市一家非公立医院(医保定点)因慢性胃炎就诊时,医生开了两瓶川贝枇杷糖浆。读者回家后查询发现,该药物在这家医院的售价为61.2元,而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药房售价是8.9元,在另一家药房售价是8.3元。(3月26日《新京报》)
几年前,政府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措施,其本意是要为民营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营造出宽松环境,但部分民营医院却变成了想收多少收多少的乱涨价和“自由”定价。这显然有悖于改革初衷,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对此,还需要相关部门介入监管。比如,要求民营医院信息公开、明码标价、接受监督。对坑害患者的违规行为严惩不贷;患者也不能甘做“冤大头”,要敢于举报、依法维权。张玉胜
新闻推荐
继央视3·15晚会曝光“问题”辣条后,辣条产业迎来“史上最严”监管风暴,电商平台下架相关产品,多地部门查处涉事企业,部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