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这是继去年10月中办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之后,中央对形式主义整治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针对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通知》给出了务实管用的“减负”举措,定了不少硬杠杠,在广大基层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
哪些形式主义让网友感受最深、最为痛恨?
《通知》里针对的各种形式主义问题,哪些让网友感受最深、最为痛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发起的投票显示,各项问题得票率比较平均,而得票最高的是 “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
点赞最多的一条留言来自网友 “任先森”:“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上级检查考核频繁,各种台账报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应付检查,绞尽脑汁编材料做记录,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记录而记录,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负担。”
很多网友表示,重复制作台账、在app上打卡、拍照录视频等各种过度“留痕”工作,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令人烦不胜烦。
“层层开会、开长会,会议实效差”也是基层干部的普遍痛点。网友“腾”展示了他的“悲催”生活:“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做资料和开会,星期六和星期天就应付三线四线领导检查,大多数空等,因为检查组没到……”不少网友反映,会议占据了他们一周的大部分时间,活儿干不完,周末就要加班。而很多会议,实效很差。网友“粤来粤好”说:“传达贯彻某个会议精神,召集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完部里的电视电话会,第二天又参加厅里的,接着市局的、本市的、本局的,一两个星期下来,基层同志要回本局开四五次会,内容差不多,用时几乎半天……”
形式主义带来身心双重危害
有基层干部抱怨,做实际工作的同时,为什么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做一些无用功?比如一些“痕迹主义”的工作,天天填表汇报,仅仅是要向上级证明自己做了事而已。
据了解,当前部分乡镇、街道一级的基层,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精力花在开会、整材料、陪同上级督查检查考核等“内务”上,真正的工作落实和为民办实事等 “外务”工作,倒没多少时间精力做。长此以往,基层党委政府“悬浮”于社会,基层干部脱离了群众。这种眼睛向上,也助长了扭曲的政绩观。比如,一些醒目的、标示性的政绩工程,广受某些基层领导喜欢。
形式主义给基层干部带来的困扰和负担,不只是身体上的辛劳,更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
“基层的苦,就是跑不动、坐不住、说不通、想不明白。”网友“Ray”这样总结,“‘跑不动’就是一出去就是各种催上报,‘坐不住’就是各种调查要完成,‘说不通’就是本来简单的事给领导解释不通,‘想不明白’就是一天下来没想明白自己一天的工作到底是什么。”
“我干了这么多工作,为什么上级来个督查就能轻易否定?”这种挫折感,来自于频繁的督查检查考核,根子上是源自上级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基层干部就会产生内心抵触感,但慑于行政等级,又不得不虚与委蛇,应付了事。这其中,便产生了形式主义。
力戒形式主义需要领导机关以身作则
要减少基层负担,首先要上级主要领导和领导机关以身作则。否则,上面搞官僚主义,下面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基层负担就会源源不断产生出来。所以,这次《通知》指出,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要轻车简从、务求实效,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措施。
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强舸认为:“基层负担比较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下,上级觉得要做做检查、调研,不然体现不出自己做了事,二是出于对基层的不信任,想借此敦促基层干事,其实大可不必。”
“关键是要从本级抓起。如果光要求下级,到最后,还是落不到实处。检查时,也要重点查本级的落实情况。”网友“泰山一棵松”的建议颇具代表性。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建教研部副研究员王希鹏也持相同观点,“基层形式主义的根子在上面,下级或上行下效,或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因此整治形式主义必须从上级改起,由主要领导带头,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
为基层减负落实过程中还需注意这些问题
《通知》发出后,各项务实举措令基层干部备受鼓舞,也让各方充满期待。新华网思客将围绕基层实情、专家观察、落实成效等角度推出“减负”系列观察。本期专家围绕落实《通知》精神提出警惕用形式主义落实减负目标、加强决策顶层设计、完善考核体系等建议。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央印发《通知》为基层减负提供了遵循。但形式主义由来已久,保障《通知》要求落到实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毫无疑问也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首先,要警惕用形式主义落实减负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认为,形式主义是各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在讲究程序正义的法治社会,形式主义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监管和问责制度的伴生物。反对形式主义,不是要把任何承载着程序正义的形式或程序统统抛弃,而是反对那些伤害了实体正义或者实质正义的形式或程序。
另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落入形式主义的惯性陷阱,不能用形式主义落实反对形式主义。不久前,“知乎”上有人提问:“要求给基层公务员减负,减少形式化,减少材料,真的减了吗?”有一条留言备受关注,是这样说的:“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专项督察;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传达会议;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学习讨论;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任务台账;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验收考核;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完成汇报;然后,减负成功!”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落实《通知》要求的担忧,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其次,要提高顶层决策设计的科学性。有基层干部说“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逼出来的”,话虽过于绝对但值得深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表示,要从根本上给基层减负需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搞好顶层设计,让决策更有确定性、操作性、可行性。顶层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建立在对基层的深入调研和基层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的。有些工作,如果上级对改革的目标、模式、方法并未给出明确意见,或者即使做了顶层设计,但不符合基层的实际,那么地方在贯彻时就难以落实,从而出现形式主义。
再次,要完善考核体系,力戒“痕迹主义”。“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基层干部反映强烈。北京市委党校鄯爱红教授认为,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问责,要在厘清限度和边界上下功夫,使基层干部从对数据、编材料、做图表、造典型等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代凯分析说,当前“痕迹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部分基层干部的假作为、懒作为、不作为,但究其实质而言,“痕迹主义”的形成主要源于监督考核机制的设计不科学。治理基层“痕迹主义”,除了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引导外,关键要完善相关制度举措。
一是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当前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存在宽化、虚化、模糊化等问题,指标体系涵盖诸多方面,考核重点不够突出,指标设计不够精准。要区分基层干部的工作结果与工作行为,灵活运用结果考评法与行为考评法给予考核评价。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重点抓住一些关键指标与核心环节。
二是进行差异化的考核评价。当前对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存在“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一刀切”问题。在指标设计和考核评价上,要体现地区、城乡、系统、部门、层级的差别,制定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
三是上级监督考核单位必须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当前一些上级对基层的监督考核浮于表面,满足于观看展板、检查材料,缺乏到实地一线开展工作情况调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应付检查和欺上瞒下等“痕迹主义”问题。
形式主义是“四风”之首,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等特点,反对形式主义不仅需要了解基层实情,把准脉、找准症结,更需要社会各界出谋划策,提供更多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上下同心,“基层减负”成效可期!
(本组稿件综合自新华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华网、南方日报、侠客岛、新华每日电讯;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新闻推荐
邓立英一家人。(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邓世昌外孙叶裕芳(右一)和外孙女叶素兰。1982年第二期的《图书馆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