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汪曼莉
海拔5100米,零下6摄氏度。虽是初夏,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巴岭乡达威村仍是寒气逼人。瓦蓝的天空下,方圆几十公里的草原没有人烟,远处皑皑的雪山清晰可见,一片荒凉之色。
“90后”小伙子张卫东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拿着平板电脑走在草地上。他对照着平板电脑上的底图,实地调查底图上每一个图斑与现实状况是否对应。这是他作为国测一大队队员,在进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项目的西藏那曲测区,所要完成的外业任务——调查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
张卫东负责的测区距离他们驻地需要两个小时才能抵达。早上7时起床,吃完早饭,带上暖水瓶和泡面、馒头等干粮,他和司机就出发了。到达目的地,他一个人边走边核查。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见脚步和风吹过的声音。
那曲地区地广人稀,其中双湖县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天气变幻无常。“前几日,这里下起了雪,我们队员的车都掉进了冰窟窿。”张卫东说,测区大多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公路。遇到路面被冰雪覆盖,陷车是常有的事儿,而且双湖县很多地方没有网络,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自己想办法。
中午,张卫东回到车上吃饭。拿出的暖水瓶,一不小心没抓牢,掉落在地上,上半部分碎掉了。他赶紧打开泡面盒,把暖水瓶中剩下的热水倒了进去。“水里有玻璃碴子,挑出来就好了。”张卫东笑着说,“这没啥!”出过多次外业任务的张卫东,觉得“这都不是事儿”。拿出来的馒头是硬的。“我们一次性买了好多,馒头放的时间有点长了。”张卫东说着,就着咸菜吃起来。入藏一个多月,几乎每个中午,张卫东的午饭都是这样。
简单吃完,张卫东继续实地核查图斑,每天他要这样徒步走上五六公里。几个小时的日晒,张卫东的脸被晒得黑红黑红的,嘴唇干燥得起了皮。“这是我第一次来西藏。相比较其他地方,最怕的是晚上。”张卫东说,他们有时睡在村委会办公室,有时就地搭帐篷。晚上太冷要生炉子,到了半夜火熄了就会被冻醒,再也睡不着。除了寒冷,还有低压低氧环境下的各种高原反应。走路稍快一点就会气喘吁吁,还会头痛。“怕感冒不敢洗澡,也没条件洗。我已经有一个月没洗澡了。”张卫东笑着说。
在队里,张卫东有个师傅。有时他会跟师傅一起出外业任务。“师傅给我讲了好多以前国测一大队队员的事迹,我自己也看过关于他们的报道。”张卫东说,“老队员们的事迹真感人,也激励人。他们老一辈测绘队员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了,碰到这点困难都不算什么。”
一天的外业任务结束,20时20分,张卫东回到驻地。吃完饭,他和其他出外业归来的队友们坐在了电脑前,开始核实当天的图斑,在电脑上进行补充、修改和图形检查、属性录入,并不时跟队友交流。“要确保数据质量。”张卫东说。
23时30分,一天的工作结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铎思)日前,一架满载50名乘客的“阿勒泰号”旅游专机从新疆阿勒泰机场起飞,经过30分钟飞行,平稳降落在新疆喀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