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上课的时候,面对学生时不时的追问,身为教师常常显得有点底气不足,尤其是学生提出的一些敏感问题。前些时候,在八年级讲授思想品德《理解老师》这一课时,我就遭遇了学生的一次突然“袭击”,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理解老师》的内容讲的是师生之间如何相处,包括“为什么要尊重老师”“如何尊重老师”和“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等知识点。其中“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也就是当今的学生要求与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讲课时,我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讲解。随后,我和学生出现了以下的问答——
生:老师,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吗?
师:当然,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嘛!
生:我有个问题想问问老师。
师:行。只要是跟课堂内容有关。
生:每周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学校要求学生们肃静,向国旗行注目礼,学生们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了,可我们看到科技楼前的老师们,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并不当回事,有的老师还转过身来背对国旗与人交谈。老师,您说这平等吗?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师:(我当时一愣,心想好个伶牙利齿,提的问题好敏感)那我想问问你们大家,实话实说,你们看见我了吗?
生:(学生们争先恐后)看见了。您站在最前排,当然容易看见了。
师:噢!那我在升旗仪式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生:嗯。(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这,这有点不好说。
师:有什么不好说的,直说吧。
生:(学生们欲言又止)那,那我们可真说了。在升国旗唱国歌时老师很专注,过了那个时间您也同其他老师一样不当回事了。(有的学生说完后还有些担心,用手罩着嘴)。
师:(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我无法回避,必须回答,而且全班学生都盯着我。我庆幸自己升国旗时还有那么点庄重,否则还真的不好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好。首先,谢谢同学们对老师们,尤其是对我这个老师的关注,这表明你们心中有我这个老师,真的谢谢你们!我想请你们在往后相处的日子里,监督我的一言一行,好吗?
生:(很多学生笑了笑)行。好的。您还没有谈您的看法呢!
师:好的,那我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升旗仪式时老师们的各种表现假若真的如你们所说的那样,那么,这是一种非常不严肃、不庄重的行为;要是按照我们国家的《国旗法》的相关规定来说,还是一种违法行为。第二,我想告诉同学们,这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平等的问题,准确地说是在要求上是否公平的问题。公平和平等虽然都有一个“平”字,但两个词是有区别的。第三,同学们在升旗仪式时也并不专注,也在东张西望,要不然你们哪会知道老师们的各种表现呢,你们说是不是?
学生们笑了。我敢肯定,学生们并不满意我的回答,或许是我的真诚让学生有所感动,或许是为了不影响上课,他们不再穷追深究了。
事情虽然过去了,可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不由得想起了《改变教师的75个教育瞬间》中的一篇美文《你就是榜样》,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开篇的第一句就这样写道:“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说实话,以往并没有那么在意学生是否在关注自己,这次“特殊”的课堂经历和艾斯奎斯的话,让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了35个春秋的我不得不对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继续胜任和问心无愧于自己的教师角色。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
身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眼里,记在心上。我们不要试图愚弄孩子,他们很聪明,教师们心中的那点“小九九”,孩子会识破的。毫无疑问,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这么说来,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如同一面镜子,它映照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形象,更透析了教师的灵魂;你美,师德这面镜子也美;你丑,当然这面镜子也就丑了;毕竟镜子本身不会撒谎。
身为教师,我们不要简单地去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需要一种智慧,需要一种身教。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你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论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老师,我们要去关爱每一名学生,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凭丰富的学识魅力教育好学生
教师的传统角色一直以来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教师一直都是作为高高在上的教学者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着自己“术业有专攻”和“闻道在先”的知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现在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权威不断受到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在许多知识领域,不少老师并不比他们的学生知道或掌握得更多。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如今的学生往往走在老师的前面。而教师年龄的增长并没有与知识增长成正比,师道尊严的权威也不再和年龄密切相关,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如今的“先生”一词,充其量只能被解读成只是“出生在先”而已了。这样一来,不少从教多年的教师觉得自己的所学越来越不够用了,知识恐慌症在为数不少的老师中弥漫开来。
身为教师,过去人们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现代社会,“一桶水”已明显派不上用场,恐怕需要“一条溪流”才行了。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学识,只这样,我们才能凭丰富的学识魅力适应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从而“照亮学生,也照亮自己”。
(三)用富有感召力的教学艺术方法引导学生
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是一门值得长期探索和努力实践的学问。作为教师,以往其职业特征是明确的,其工作流程是清晰的,不外也就是每个教学周期先看教材,再看教参,后写教案,然后走进课堂,把教材的知识点一一讲完,然后测验、考试,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圆满”终结了,周而复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最终造成了课越上越没精打采的窘困局面,久而久之往往让不少从教多年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师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性改变,开放性的课堂让现在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们近乎挑战式地大胆质疑,也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一种本领恐慌。
身为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必须钻研教学方法,用富有感召力的教学艺术方法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成长,也让自己成长。
总之,时代在变,课堂在变,教师职业在变,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学识魅力和富有感召力的教学艺术方法,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继续胜任和问心无愧于自己的教师角色。
新闻推荐
近日,肥东经开区荣电党建工作站在工作站活动中心召开党建工作业务交流会。会议就发展党员相关工作做业务培训,党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