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工厂里生产手套,增加了收入。 梁晓宁 摄本报讯(记者梁晓宁)“还是在家门口就业好,村里办了手套厂后,儿媳妇成了手套厂的工人,一个月拿两千多元,照顾老人孩子、干农活都不耽误。”日前,南康镇夏塘村的贫困户黄均宏感慨地说。足不出村,就有收入,自从工厂开到了村里,该村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今年4月,南康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指导夏塘村发展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方式引进了康荣手套厂入驻夏塘村委,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村委目前闲置的5间商铺,开办手套加工厂,同时建立夏塘村的首个“扶贫车间”。
据了解,成立近两个月来,“扶贫车间”为夏塘村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5户贫困户,还能通过资金入股享受分红,增加了夏塘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多得。
“现在是制作手套的旺季,平均每天有400多双手套的订单,手套产品还供不应求。下一步我还要增加十几台机器,招聘更多人到厂里干活。”工厂负责人李宁说,厂里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按件计酬,可以随时上班干活,干一件计一件,不拖不欠,一般工人每个月收入在2200元至2600元之间。李宁还表示,工人的技术提升后还可以把机器搬回家里干。
据南康镇有关领导介绍,实现家门口就业是许多农村产业发展的愿景,而做好这一点却并不简单。首先要找准与当地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其次政策配套要跟上。南康镇为了推动“扶贫车间”的发展,提供了场地、入股合作、培训等诸多扶持措施,真正做到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地脱贫”。
新闻推荐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16.湖南·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鬼斧神工的魂山仙境在张家界,你将学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