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1299—1923》
[英]卡罗琳·芬克尔著,邓伯宸、徐大成、于丽译,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3世纪末建国起,至1927年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用16个章节叙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早期奥斯曼苏丹为领土扩张、国家强盛所做的各种努力,奥斯曼人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时的各种反应,也有奥斯曼末期各种势力挽救国家于颓败的努力,并在其中展现了奥斯曼的成就与文明特色。
《大围攻:马耳他1565》
[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著,谭琦译,甲骨文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苏莱曼大帝,十六世纪最有权势的统治者之一,决心征服欧洲。挡在他征途上的是地中海上一座名为马耳他的岛。决意夺取马耳他岛并利用其港口攻略欧洲大陆的苏莱曼派出近200艘舰船和不少于3万名陆军。这部著作记述的并不只是一场史诗般的战斗,更是一场自波斯大军入侵希腊以来从未有过之剧烈的文明大碰撞。
《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
[英]尼尔·麦格雷戈著,博望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六大部分,三十个主题,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啤酒、香肠、汽车、货币……以“物”串连起德国政治、文化、艺术等数百年历史变迁。在过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个新的德国诞生了。我们对这个新生的德国有多少了解?它的民众又是如何认识他们自身的?
《法国大革命:从启蒙到暴政》
[英]伊恩·戴维森著,鄢宏福、王瑶译,天地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不仅是法国与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一起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本书的作者对法国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了一次新的审视,作者尝试用更加中立的态度,客观描述事实。他依据史实,讲述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并思索民主的蜕变历程。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美] J.希利斯·米勒著,陈旭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希利斯·米勒力作,以文学见证奥斯维辛,探究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纪念战争中遭焚毁的生命。
《杰斐逊总统:独立战争、国父时代与共和思想在美国的滥觞》
[美]约翰·T.莫尔斯著,买天春译,华文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托马斯·杰斐逊少年时代志存高远、勤于治学,成年后参加大陆会议,起草《独立宣言》、革新弗吉尼亚、普及发展教育、两次竞选总统、成功践行外交、购买路易斯安那扩大美国领土等事迹,充分肯定了托马斯·杰斐逊杰出的政治才能、博大精深且带有浓厚人文主义的民主思想,凸显了他对美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欧罗巴一千年:打破边界的历史》
[英]伊恩·莫蒂默著,李荣庆、刘富丽、缪羽龙、赵学峰、陈逢丹译,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趟关于探险、发明、革命与剧变的旅程。莫蒂默教授娓娓道来,哪十个人、五十件大事,改变人类的生活。计算机的出现比全民教育更重要吗?废除奴隶制比发明计算机更重要吗?还是发现美洲大陆最重要?是移动电话、冷冻食品、避孕方法,还是时钟、枪支、印刷书籍的出现,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呢?
《清代的案与刑》
郑小悠著,汉唐阳光丨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雍正至光绪年间多桩情节反转的惊世奇案,展现出帝王心术、官场规则、制度弊端、人情罗网等各种因素如何盘根错节,使得清代法律的天平摇摆不定、案情的走向充满变数。全书解析了清代法律制度设计的不足之处,也从侧面反映出清代的官场生态、世情人心及治乱兴衰。
《壬辰战争》
[加]塞缪尔·霍利著,方宇译,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592年,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在野心的驱使下,入侵朝鲜半岛。战争初期,日军进展顺利,短时间内便连克朝鲜三都——汉城、平壤、开城,兵锋直指鸭绿江边。关键时刻,明朝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援朝。中朝联军在一系列陆战、海战中大败日军,双方陷入僵持。经过反复和谈与厮杀,日军最终撤退,中朝联军取得最后胜利。
《日本的“近代”是什么》
[日]三谷太一郎著,曹永洁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政治外交史研究专家三谷太一郎五十年学术生涯的总结之作,该书试图为日本的“近代”寻找一个总括性的系统阐释。作者参照白芝浩的“近代”概念,尝试阐明日本“近代”的特质,在重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上,关注使日本近代国民国家形成的政治向心力,经谁人之手、为什么及如何形成;从问题史的角度考察政党政治、资本主义、殖民帝国、天皇制这四个日本近代的主要因素的形成过程;并尝试解答日本近代存在的问题,以及日本将去往何处。
《生活的故事》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王丽丹、姜敏、许力、任明丽译,新民说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书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溯回望、对创作历程的思考探索,亦有对大自然空灵淡远的诗化描绘,作者更是艺术化地书写了与之同时代的作家,诸如布尔加科夫、巴别尔、谢维里亚宁等人的生平轶事。从中可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可一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时期的社会历史图景。
《苏轼十讲》
朱刚著,上海三联书店
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唐人街: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王保华、陈志明编,张倍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东京池袋唐人街、温哥华唐人街、纽约唐人街、巴黎唐人街、悉尼唐人街、里斯本唐人街、秘鲁唐人街、哈瓦那唐人街等具有代表性的海外华人社区的考察,呈现了全球唐人街的发展、变迁与重生,在想象的地理中的身份认同,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移民对唐人街产生的重要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
[美]约瑟夫·弗兰克著,戴大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第三卷。本卷内容从作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后返回圣彼得堡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因涉嫌政治谋反遭到逮捕和流放后,被人们所遗忘。他返回首都决心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学声望。本书描述了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小说家在因“自由意识的苏醒”而产生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自我界定的复杂过程。
《温莎王朝:帝国巅峰与至暗时刻》
[英]汤姆·利文著,戴雪松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从一个帝国的巅峰时刻到不可挽回的衰落之路,温莎王朝的荣耀与传承也似乎真的预示着一个日不落帝国的兴衰史。世界格局大变动时期,温莎王朝在兴盛中被赋予使命,历经残酷的战争和不稳定的和平,一个帝国的演变已被时代印证,这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本书内容丰富,笔调轻松,帮助读者了解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本书也对英国王朝的未来做出了言之有据的评判。
《无意识的文明》
[加拿大]约翰·拉尔斯顿·索尔著,邵文实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法团主义曾作为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基础而臭名昭著,但它并未随着法西斯的溃败而灰飞烟灭。从文化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经济领域,索尔全方位勾勒了一种落入法团主义之手而不自知的文明——民主政体仅仅是其软装饰,合法性与专家或利益群体同在。基于此,作者呼吁我们须对意识形态保持警醒,并抵抗由市场、技术和官僚操控的思想入侵。
《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
[美]菲利普·韦斯特著,程龙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燕京大学从创立到最后撤并的全部历史,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他不关注具体燕京大学的课程和日常教学情况,他关注的是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燕京大学早期的历史是对中西跨文化合作的一次见证,其后期历史则是有关东亚冷战问题的一项研究”。
《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新西兰]安东尼·麦卡滕著,陈恒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聚焦1940年5月7日挪威辩论至1940年6月4日敦刻尔克撤退完成的这29天,描述温斯顿·丘吉尔在危机中展现的领袖品质,作者把丘吉尔复原为一个不完美、但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
《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司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汤因比为什么会说“我的新世界便是中国”?从雄伟壮阔的长城到寓旧于新的山海关,从古都北京到新都南京,从大都市上海到巨变前夕的中国东北,本书展现了汤因比从欧洲“旧世界”前往中国“新世界”的“凿空”之旅,这段旅行奠定了他思考中国的重要基础。
《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法国知识分子》
[法]米歇尔·维诺克著,吕一民、沈衡、顾杭译,新经典丨文汇出版社
大革命后,法国迎来近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分子纷纷发声,他们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包括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法国成为近代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座谈会上,发言的央企及京津冀地区企业家均看好桂林发展前景,并表示将开启或加深与桂林在产业方面的合作共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