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中国人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9-08-29 06:06   https://www.yybnet.net/

在黑龙江省垦区一粮食晒场,种植户在翻晒刚收获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管建涛 王建

60多岁的哈尔滨市民赵国春小时候“吃不饱肚子”,后来吃的是粗粮窝窝头,过年时才能吃口白面馒头。如今正好相反,窝窝头成了他平时合理膳食的绿色养生食品。

赵国春餐桌上的巨大变化,折射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8月的黑龙江,风吹稻菽千重浪。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一望无际的稻田里,两架航化飞机呼啸而过。七星农场去年粮食总产量突破 14亿斤,粮食商品化率达到98%,自1956年建场以来,累计为国家贡献商品粮超过500亿斤。

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张景会在这里耕种了30多年,经历了低洼易涝田到高标准农田的转变,也感受了亩产从五六百斤提高到 1200 斤的喜悦。

从低产到高产、稳产,再到优质,七星农场的巨大变化,正是中国人解决“吃得饱”问题的一个缩影。

70年前,黑龙江被称为“北大荒”,莽莽荒原,人迹罕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垦荒大军挺进“北大荒”。1955年,风华正茂的天津青年杜俊起踏上北上列车,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开荒。“夏天沼泽遍布,蚊虫成群,冬天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刮,狼群出没。”杜俊起回忆说,那时农业机械少,用的多是马拉犁,收割多用小镰刀。

如今,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

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创新中心研发的水稻新品种,因高产、抗倒伏,得到大面积推广。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种粮大户崔明种了30多年地,他说,过去亩产五六百斤,如今一千多斤,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粮食年产量只有 100 亿斤。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978年、1994年、2010年先后突破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大关。

拥有约2亿亩耕地的黑龙江省,2011年一跃成为中国产粮第一大省,现已连续8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70年来,黑龙江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中国人的饭碗更多地装上了“龙江粮”。

“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01.4亿斤,约占全国九分之一,意味着中国人9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世润说,黑龙江粮食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也居全国第一,成为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

“如何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黑龙江答案”。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是中国的缩影,全国粮食生产数字更具说服力。从1949年至2018年,中国粮食年产量从2263.6 亿斤提高到 13157.8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平均亩产从 68.6 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

从1949年的209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470多公斤,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粮食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一些国家质疑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认为中国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实践证明,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不仅粮食市场供给充分,肉蛋菜果鱼等供给也极大改观了中国人的餐桌。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果盘子”多彩,成就了民和年丰的中国。

中国人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黑龙江省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拿出一本绿色农业生产档案给记者看,上面记录着能用什么农药、禁用什么农药等。孙吴县县长徐钢说,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孙吴县实行了农药、除草剂等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吃得好”。

近年来,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延寿县信合有机水稻合作社利用覆膜技术发展有机水稻5000亩。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说,水稻插秧之前,就已预订,尽管产量降低,但品质得到提升,售价每斤超过15元,收入增幅50%以上。

去年,哈尔滨市民王星礼在哈尔滨市宾县一蔬菜基地定制了3分地,工作人员将生产的绿色有机蔬菜送到他家。基地负责人李庆堂说,人们更加追求健康食品,公司推出的“私人定制”业务,按照客户要求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2018年底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超过8000万亩。连续多年,黑龙江绿色食品国家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耕地利用强度降低,耕地养分含量稳中有升,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这证明中国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降了下来,粮食产能的后劲更足,绿色发展动力更强劲,农产品更安全,百姓吃得更好。(新华社哈尔滨8月17日电)

新闻推荐

遵其心愿,代大明的2个肾脏捐献给了2名尿毒症患者 河南农民工意外身亡器官延续他人生命

“大姐,咱不哭了,大明虽然走了,他的生命也能在他人身上延续,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8月23日上午,在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的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人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