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打开网络,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格外注意。这就是由北晚新视觉网于8月27日发布的关于一位上海老人立遗嘱,只给亲生女儿1元钱,而将价值巨大的住房和80万元现金,全部送给了保姆的报道。消息立即引来了网民的极大关注。
关于遗嘱遗产的纠纷,人们通过媒体及身边的案例,已经知道了很多,大部分是因为继承人之间分多分少不平而起。而这一次,则是剧情更新,老人将巨额遗产一下子都送给了一个“仅到家里3个月”、之前素不相识的保姆。这在很多人眼里匪夷所思,多少有些想不通。
因为国情的缘故,中国社会已经逐步步入老年社会。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因为人口生育高峰期而出生的数以亿计的六零后、七零后们,将慢慢变老,而因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八零后、九零后们人口数量并不能占据社会人口结构合理比例。可想而知,接下来的老年社会势必会遇到诸如养老、医疗等一系列问题。就当前社会统筹来讲,在某些方面还不足以完全覆盖,因此,作为子女辈的年轻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承担一些赡养和照看的义务。
中国是一个具有孝亲文化传统的国度,晚辈对长辈的反哺关爱,是社会的正能量和主旋律,值得弘扬和倡导。但是,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各种原因,对长辈亲人的关爱尤其是晚年的关怀,做得并不够好,从而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和家庭矛盾。比如此案例中的上海老人的女儿。在此之前,老人对于女儿十分关爱,离婚时不要财产,只要女儿抚养权,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并嫁人成家。在此案例中,最令老人心酸的是“从一周一个电话,到一个月一个电话,到三个月一个电话;从半个月来看我一次,到一个月来一次,到三个月来一次,后来半年也未必能再见一次了。”“从女儿家到自己家,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从上海老人的叙述和记者报道的文字中,人们不难看出他之所以做出上述决定的深层原因。
于是,有网友质疑:难道50年的父女情还抵不上3个月的照顾?笔者在此也问一下这位网友,你所定义的“父女情”里,最难得的是一个“情”字,“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还是没有等来女儿。这位父亲心如死灰,便立下了这份遗嘱。”这个“情”何在?——也许曾经有过,但什么时候变没了,当事人心里应该很清楚。也有网友觉得保姆获得如此“大礼”太值了。可他忽略的是,在老年人即将离开人世时,最应该得到的就是最后的关怀或者说临终关怀,而很多人却不能明白。
上海老人如此立遗嘱的行为,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恰恰反映出老年关怀的社会价值。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更新,相信这样的事例会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建立个人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