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古人“秋分”有哪些习俗?

来源:黄海晨报 2019-09-23 09:35   https://www.yybnet.net/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

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古人在秋分日为什么要祭月呢?秋分后的养生要点有哪些?一起来看一下———

“秋分日”

古人为什么要“祭月”?

《宋史》:“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代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秋分祭月并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时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秦朝时祭祀八个神灵,第六个就是月亮神,第七个是日神。

为何选择在春分和秋分时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日?《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

秋分祭月首先祭祀时间不能搞错,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祭日时辰在早上太阳将升之际,祭月则在晚上,故称“朝日夕月”。清朝规定,祭月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6时,正是黄昏走向黑夜时分。而且,行祭还有诸多规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条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月与祭天地一样为历代所重视,秦汉时,设坛祭祀已成制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废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礼,明世宗朱厚熜主政后,于嘉靖九年重新恢复祭祀,且规格升级。朱厚熜认为,“日月照临,其功甚大。”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日坛”和“月坛”,如今都还在。

“秋分占候”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嘉录》:“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秋分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古人往往通过“秋分占候”以预测收成。就农业生产而言,有两个时候农活最忙:一是“三夏大忙”,自“芒种”节气始;另一个就是“三秋大忙”,至“秋分”节气始。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由于秋分是古代中国农民预测年成的重要日子之一,故有“秋分占卜”的风俗。

古人占卜时,最简单的是看阴晴。秋分这天如果是阴天微雨,预示收成好,但如是连阴,夜雨不停,则麻烦了,“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如果秋分日刮东南风,主岁稔民安,刮东北风或西北风农作物则“多秕稗”……复杂一点的预测是看“秋分”与“社日”的关系,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清顾禄《清嘉录·八月》记载有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

但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有福建一带谚语:“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亦称:“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

如果秋分与社日是同一天也非好事。《四民月令·八月·测候》认为:“分社同一日,低田尽叫屈。”《南昌县志》则称:秋分日值社,河无鱼,“分社同宫,饿杀渔翁。”

“秋分”后养生为何要“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分”对古代普通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早卧早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观点是:“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概意思是,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的季节,气温下来,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所以要早睡早起,鸡入圈则人上床,鸡鸣应起床。

《素问》意在告诉人们,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即中医所说的,“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早卧早起”为什么一定要从秋分日开始?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条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这句话想表达的是,秋分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但秋分后夜越来越长。早睡自然是因为夜来临早,早起则是要求不要睡懒觉,睡得早就应该起得早,这样才合乎生理规律。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之后,气温下降得十分明显,感冒、痢疾等病秋季多发。《素问》提出的“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可减少夜晚低温寒气的不经意侵入。

在饮食上,秋分后变化也很大。俗话说的“秋补”也不是“立秋”之后开始进补,古人认为最佳时间也应选择在秋分之后。对于秋天要讲究的忌口,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他建议肥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多吃,过凉的水不要喝,否则容易生病,走路没劲。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激情岁月里的热切讴歌 读叶辛新书《我和祖国70年》 □刘昌宇

作者:叶辛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9年8月内容简介:本书是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的献礼图书。作者叶辛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古人“秋分”有哪些习俗?)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