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一些部门仍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等问题,也导致众多民生痛点。而《办法》会对相关部门形成倒逼效应,还可以提供引导并予以规范,公共数据开放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本报评论员王学义
9月25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作为国内首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酝酿已久的《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亮相,将于10月1日实施。(9月26日新华社)
算法、算力、大数据,是人工智能三大基础要素。其中,数据又被称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燃料”,怎么开采、保护、使用,需要一整套清晰的规则。即将开始实施的《办法》,正是为公共数据开放所制定的规则,以保证规范开放,让大数据产生大价值。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公共数据开放强调“民生优先”,“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重要考量因素”。
所谓公共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之于民的政务数据,涉及政府实际执法中的各行各业,牵涉大量公民信息。“数据就像一座海上的冰山,大量的价值都在水面下”,公共数据开放对于解决众多民生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公共数据开放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大幅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近年来,如何促进基于大数据的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也已经成为大数据业界关注的焦点。但现实中,一些部门仍然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等问题,造成了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的出现,也导致众多民生痛点。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从《办法》当中,可以看到化解这些民生痛点的希望。根据《办法》,一方面主动制定开放清单,另一方面对接社会需求,根据年度开放重点,优先开放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迫切需要、行业增值潜力显著和产业战略意义重大的高价值公共数据。这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级分类开放模式,对开放数据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动态调整,提升开放数据质量。不仅如此,目前根据社会需求,上海已经确定了将普惠金融、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四个领域作为今年的开放重点。这样一来,就会对相关部门形成倒逼效应,还可以提供引导并予以规范,公共数据开放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办法》具有破冰意义,也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了“上海方案”。
当然,公共数据公开必须建立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之下。如果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等被公共数据开放过程中遭遇侵犯,相关部门应果断采取措施。另外,也要促进公共数据的应用与转化,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建设、融合发展大数据产业和民生服务产业,打造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让大数据释放更多民生红利。
新闻推荐
“向祖国致敬”上海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9月26日晚上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