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夙伟
据10月30日《新京报》报道,近日,一条题为“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网友“点赞”这样的扶贫工作队员才是心向国家,服务人民,敢讲真话、讲实话的好干部。新华社也发文评价:这位扶贫工作者其实是在教育贫困户,她虽然情绪激动,却说出了一些实在的道理。
网友显然是在为这样的扶贫思路点赞。啃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既需要广大基层干部真帮真扶,也需要贫困户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然而,当前部分贫困地区人为拔高“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加码”干部扶贫任务,造成一些扶贫政策“福利化”倾向。经如此“过度帮扶”,一些地区不仅负债压力加大,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也减弱。
显然,如此扶贫政策的“福利化”倾向,给决胜脱贫攻坚埋下隐患。比如导致奖懒罚勤,助长了争当贫困户、不愿意脱贫、不愿意摘帽的不良风气。甚至让一些贫困户认为,所有事情都是政府应该做的,缺乏脱贫内生动力。扶贫不是为脱贫助力,而是助长了“等、靠、要”。
“过度帮扶”也制造了一种新的社会不公,如此凡事可以向政府伸手,贫困成了享受政府“福利”理所当然的理由和条件,加剧了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不仅影响基层和谐,也消减了村民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显然,从总体上说,如此的“过度帮扶”,必然越帮越贫,越扶越困。
从根本上说,扶贫不仅是输血,更是一个造血的过程,这一方面要激发贫困户自强自立,挖掘脱贫致富的潜能,另一方面是在生活、生产上给予必要的物质帮扶和政策倾斜,让他们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和改善的同时,尽量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从而具有生产自救乃至进一步创业发展的能力。显然,扶贫干部“骂”贫困户,正是出于这样的扶贫“初心”,也因此赢得了一片点赞。
新闻推荐
原创音乐剧《馨香之城》,即将于11月12日在凉都大剧院上演。据了解,由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创作的《馨香之城》,取材于红嘴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