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陆续退休、步入老年,中国老年群体高储蓄、少消费的特征悄然改变。收入不错、舍得花钱、追求品质,一批“新老年人”在引领老年消费新趋势。
消费方式变了
“新老年人”对网络的接受度高、对电子类产品使用熟练,继而深刻地影响其消费方式。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刘女士刚退休两年。买菜是小区里老年人几乎每天必做的事。但刘女士很少出门上菜场、去超市。“你看,只要点开这个图标,选好要买的商品类别和数量,当天内附近的超市就会派出工作人员送货到家。”刘女士介绍到这里有些自豪。目前,中国60岁以上网民数量已超过4亿人;超过六成的老年人会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终端消费。
消费偏好变了
不委屈自己、愿意为生活品质花钱,是“新老年人”消费的一大特点。“我从来不觉得我是老年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的余老先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位退休石油工人。当“驴友”、驾驶四驱越野车、玩单反相机、做自驾游义务领队……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在他的书柜里,摆满了“长枪短炮”,有三脚架,有广角镜头,甚至还有专门用于摄影的无人机。余老先生的积蓄和退休金比较充裕,他说自己的绝大多数支出花在了这些“玩具”上。
对学习更有热情
调查显示,60岁出头的老年人比年龄更大一些的老年人更愿意学习那些学费高昂、学习难度大、周期长的技能,如运动、书法、绘画、乐器、瑜伽、外语等。“新老年人”有闲也相对有钱,愿消费、敢消费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这背后也是中国老年群体消费观趋于豁达、理性、现代化的折射。
“新老人”关键在心态年轻
专家认为,“新老人”不应按年龄划分,而是心态和行为的年轻化。“新老人”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老来俏,注重仪表的人,得体装扮能带来自信和活力;二是有童心,肯玩会玩,生活质量更高;三是把自己放在生活中心,活出自己,关爱子女而不失尊重,亲近孙辈而不妄图占有;四是常奖励自己,会花钱买享受,在健康生活、旅游和赶潮流上舍得花钱;五是不怕改变,坚持学习和追梦。总之,“新老人”应保有好奇心,时刻接触新知识,永远对未来充满期待。来源:人民日报
(本版作者请与本版编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新闻推荐
清贫,不仅是做人的一种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清贫二字,关键在清。惟有心清如水,意淡如云,才能在贪和廉之间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