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少数人的狂欢岂能成为大众的负担? 自由谈

来源:济宁晚报 2019-11-01 10:1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评论员 刘晓钧

中国人消费“洋节”并不是新闻,过节是个人自由,旁人无权干涉,但无论过什么节,都需要树立一种共识,就是不能让其打扰别人的生活。

11月1日是西方节日“万圣节”。10月30日,广州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发布提醒,勿化“恐怖”妆面或装扮“鬼怪”乘坐地铁,届时,地铁工作人员将对此类妆扮的乘客和行为进行劝阻。

万圣节即西方的“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熄灭炉火、烛火,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的样子,把亡人的魂灵吓走,后来又演变成年轻人之间相互吓唬的狂欢日。当过万圣节被某些中国人学来后,尤其是当“如何更吓人”成为过节的目的时,人们发现,我们得到的并不仅是狂欢,更多的是惊吓。

有媒体曾报道,一名小伙参加“万圣节狂欢party”时购买了恐怖面具、假发和吸血鬼服饰等,玩到深夜后回家,其祖母起身查看,随后就被吓倒送进了医院。而像广东一样明令禁止扮“鬼怪”者进入地铁的做法,北京也早已实施了,因为某些人的装扮曾造成乘地铁群众的恐慌。

其实,还有一种“恐惧”来自幼儿园。每到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狂欢日期间,不少国际化、双语化的幼儿园都会要求小朋友准备过节装扮和工具,于是家长们不得不四处寻找、购买这种一次性商品。事实上,小朋友们不见得能理解节日的内涵,不少家长也觉得这钱花得心疼,已经将过洋节视为一种负担。

中国人消费“洋节”并不是新闻,过洋节也是个人自由,旁人无权干涉,但无论过什么节,都需要树立一种共识,就是不能让“洋节”打扰别人的生活。

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接受并喜欢过洋节,这需要有一个“度”的考量,即你过你的,不要打扰和强迫别人;开心即可,不要感到负担和恐惧。像新闻中出现的那些现象,就已经超过了合理的“度”。比如某些年轻人开化妆舞会,适宜在特定的场合、地点举行,而不应该走进商场、广场、地铁等公共场所,更不应该在深夜“装神弄鬼”,因为中国不同于万圣节的发源地,绝大多数国人并不能接受这样的怪异装束,国内也不具备西方国家的过节氛围,因此过节时必须想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控制在自娱自乐的范围。再比如老师带领小朋友过万圣节,本来是为了得到快乐,让孩子们增长见识,老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自己动手做些简单的道具,或者给小朋友讲解有关万圣节的故事,给孩子们画个怪异的面妆,这都无可厚非,然而要求家长花钱购买大量一次性的商品,让家长感到为难,显然就失去了快乐的意义。

时下不少年轻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却理解不了“洋节”的内涵,只是 追求消费、狂欢的过节方式,也显得不伦不类,与我国的文化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保持在一个文明的范围和有限的空间之内。

新闻推荐

怎样看待读书界的“诺奖效应”?

■许民彤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少数人的狂欢岂能成为大众的负担? 自由谈)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