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杰(左)医生右手臂上,有一根塑料软管绕到背后,这是一根输氧管。他就是这样插着氧气管坚持做手术。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日18时14分讯(首席记者 黄宇 实习生 熊倩 通讯员 曾理)最近几天,一张手术照片在不少重庆医生的朋友圈里流传,不少人在转发时点赞。照片乍看只是一位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的场景,但作为同行,许多医生第一眼就发现了“秘密”,手术医生的手臂上有一条细长的塑料软管,沿着他的右手绕向脑后,再在他眼镜腿下延伸到口罩后的鼻翼处,而这条细细的塑料软管另一头连接的是氧气瓶,做手术的医生正在吸氧。“是身体不好吗?虽然医生是治病救人,但也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啊!”在感叹照片中医生仁心仁术的时候,也有人担心着这位医生的身体。今(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联系上了照片上的主人公。
经过血氧饱和仪检查,郑文杰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1%。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那张医生吸氧做手术照片上的手术医生,就是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副教授郑文杰,“吸氧不是因为我生病了,是因为高原反应。”郑文杰说,那张照片是10月23日拍摄的,拍摄地点在海拔3860米的陆军九五三医院手术室,位于西藏日喀则。10月23日,为了坐6点多飞往西藏的航班,郑文杰凌晨4点就起床了,这是41岁的他第一次去高原,他有点害怕会出现高原反应,“一般坐火车或自驾好一些,这样可以慢慢适应海拔,但我来不及,只能坐飞机。”郑文杰这次在日喀则只有两天的时间,他要尽早赶到陆军九五三医院,这样可以做更多事情。
上午10点多钟,下飞机后转乘汽车的郑文杰赶到了九五三医院,休息了十多分钟,他抓紧时间和当地医院骨科的医生交流了病人李元(化名)的情况。小李腰椎间盘突出已经5年,很严重了。想着自己第二天就要走,郑文杰和当地医生沟通,安排在23日下午为小李进行手术。
下午3点钟,手术开始了,进行了20多分钟,精神高度集中的郑文杰开始感觉胸口发闷,四肢有些无力,“早上急进高原,上午又在查房,应该是高反来了。”他不得不停下稍事休息,经过血氧饱和仪检查,郑文杰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1% ,而一般人的血氧饱和度95%-98%。
郑医生的仁心仁术得到不少人评论点赞。 评论截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手术已经开始,不能停下来,而除了郑文杰,在场的其他医生对他所操作的手术技术并不了解。“给我插上氧,我们继续做!”郑文杰当机立断。插上氧气管,缓了几分钟的郑文杰感觉到身体稍稍恢复,立马回到了手术中,下午 5点,小李的手术终于结束。稍事休息后,郑文杰又和当地的医生们一起,继续做了另外两台经椎间孔镜神经根封闭手术,而他插着氧气管手术的画面,也被一旁负责记录手术的同事记录下来。等到从手术室里走出来,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很累,但是还好三台都做完了,我也安心一点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联系郑医生,他说:“军队有句话,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我们军医该做的,我们能为他们、为患者做一些事情,是义不容辞的。”(原标题《追光|军医高原手术中遇高反:“给我插上氧,我们继续做!”》)
新闻推荐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