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插图王进城
□刘永加
现如今的广告注重名人效应,往往是名人在电视里一“比画”,喊几句“口号”,就成了,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我觉得这样缺乏创意,不禁想到民国的广告,那时的广告可了不得,幽默和笑点连连,尤其是抖包袱的功夫,体现了那时人们的精心策划和独到创意。我想,这对今人一定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民国时,在上海滩号称“制片大王”的张善琨,最善于策划新奇的广告。当时他在上海实业家黄楚九的麾下工作。上世纪20年代,黄楚九创办的卷烟公司计划出品“小囡牌”香烟,为了打开销路,张善琨出手做了一条广告。当时报刊上刊登的广告,不论图画还是文字,全是黑色。而张善琨则独辟蹊径,他出了加倍的广告费,在报端登出一个红色的大鸡蛋,却没有一个字的说明。广告一出,人们无不惊奇,纷纷猜测。这样一连登了几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议论纷纷,异常关注,不知其意欲何为。直到这时,张善琨才在同一位置登出了文字说明:“‘小囡牌’烟卷呱呱坠地,请大家吃红蛋!”包袱一抖开,人们立马为之叫好!因为苏沪一带的习俗是,生了孩子要向亲友馈送红蛋。把“小囡牌”香烟的诞生与吃红蛋结合起来,十分巧妙恰当,自然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后来,“小囡牌”香烟一上市,人们纷纷购买,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湖广和云贵地区出现了可怕的疟疾,特效药奎宁丸当时还未普遍使用。边远地区的百姓,只能乞求仙婆、巫师施法驱邪,或请巫医来治病,因此,死亡率很高。为了解除百姓的病痛,民国制药家、名医梁培基以他特有的眼光,大胆推出了一种自制的治疟疾药,疗效很不错。可是,如何让老百姓尽快了解并接受此药呢?梁培基动了不少脑筋。
不久,在广西、贵州、云南的一些城市、乡村,出现了一批行迹独特的人,他们专在当街、闹市的醒目位置书写广告,字体一般都书写得十分巨大,占满整堵墙壁,远远看去格外显眼。不仅如此,他们的广告制作也十分奇特,一般地,人一出门,没走几步,忽见对面高墙上出现了“梁培基”三个巨幅宋体大字,却没有下文,再走不到五十步,又出现了同样的三个大字。大约十五分钟的路程,此三字竟然出现五处之多,人们心中很是疑惑。过了半个月,这群人又出现了。他们扛着梯子、提着油漆桶和大大的毛笔,在所有“梁培基”三字的下面增写上“发冷”两字。这更让路人疑惑,纷纷猜测其用意,一时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此乃仇家对“梁培基”的攻击行为。自此,“梁培基发冷”五个字在通街大巷的墙上又保留了月余。后来,书写人又在“发冷”二字之后加了一个“九”字,变成了“梁培基发冷九”。而粤语“九”与“狗”同音,故见者均忍不住捧腹大笑。此事一时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更坚信是有人在攻击梁培基。至此,人们的胃口已被吊得高高的,都想一探究竟。又过了一个多月,书写人突然在“九”字中加了一点,变成了“丸”字。至此,包袱终于抖完了,人们才明白原来是“梁培基发冷丸”,即梁培基研制的治疟疾良药。如此这般,人们怎么可能不记住这个药呢?此广告的绝招就是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多得!
那时,还有一个广告创意大王叫胡文虎,他曾利用幽默的广告来讽刺时政,令人耳目一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抗日不积极,提倡“新生活运动”却非常卖力,意在转移人民的视线,冲淡抗日气氛。南洋著名华侨商人、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海外听到此事深为不满。于是,他就指示自己在上海永安堂的负责人,用刊登广告的方式,予以讽刺。几天后,上海的一些报纸用特大字号刊登出广告:“提倡新生活,必须揩油。”上海人说“揩油”就是指占人家便宜,手脚不干净,甚至是指贪污受贿。国民党特务乍一看,“永安堂”竟然敢骂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就要兴师问罪;但再仔细一看,大字标题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说明:“提倡新生活运动很好,为了使大家精神更加焕发,身体更加健康,请经常揩点万金油。”这样,特务们也无可奈何。瞧瞧,缀在下面的小字就是一个大大的包袱,让人无可挑剔,既讽刺了时政,又让被讽刺者无可奈何。这就是胡文虎的智慧。
新闻推荐
第二届进博会后天开幕 国家展新亮相国家超过三分之一 布展进入冲刺阶段
据新华社电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从5日起在上海举行。备受关注的国家展中新亮相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展馆布置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