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斌
“人文红利”是比人口红利、人才红利更持久深入的一个概念。人们最早使用“人口红利”这个概念,主要是描述一个国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要求较轻,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工作岗位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相对更大,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有利局面。而当人们担心中国的出生率下降、老龄化提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社会保障负担快速增长,“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时候,学者们提出了“人才红利”的新概念,来描述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受教育者比例较高,人的素质与质量较高。
“人文红利”,是这一系列概念的第三层,是从经济学的宏观视角,深入到管理学的微观视角。如果说人才红利之于人口红利的区分更多是劳动力因为教育提升而带来的劳动力产出的倍增的话,那么“人文红利”所描述的劳动力的素质不仅是能力和知识这些劳动基础,更看重的是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心智品格;不仅看到劳动者平均产出提升的贡献,更看到劳动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的贡献。“人文红利”是从精神层面去发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比人口、人才更持久深入的一个概念。
近年来,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解放生产力、理顺生产关系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心的力量、人文的力量,重视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积极转化。
一是信仰带来的“人文红利”。我们现在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来重新意识到信仰所带来的重要的“人文红利”。它带来的力量、带来的团结性、带来的社会行为改变,使得当人们到达彼岸后回顾的时候再去看它,这个信仰本身就具备了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应该讲在那个时候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二是愿景带来的“人文红利”。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有这种非常清晰的、得到人们的相信并愿意付出各自巨大努力的愿景的时候,这种力量是超乎想象的。愿景要基于现实,更要发掘人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对于共同命运、对于实现梦想充满向往的心理动力机制。空泛的过于抽象的目标很难产生出愿景动力,少数人的愿景如果不能共识化对组织也产生不了多大价值,拥有远大的愿景也要善于把它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里程碑成就感。
三是洞察人性、尊重人格所产生的“人文红利”。人口红利,说白了,是把人当人手;人才红利的人才,也不过是本领更高、产出率更高的人手。而人要被当作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来看待时,就实现了升华。实事求是地说,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当时增长的压力巨大,劳动力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存在着将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确保增长的手段的权宜之计。得益于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我们有了在此基础上达到更高阶段的可能性。洞察人性、尊重人格的“人文红利”是需要一些基础的,否则只是清谈、奢望而已。
来源:《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第二届进博会部分志愿者。上海团市委供图今年上海团市委共招募的进博会志愿者岗位人数已增至6311人,其中参加过首届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