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10年内没有发生一起婆媳、妯娌矛盾,一次性奖励3000元;子女考上本科及以上高等院校的,可领取1500至3000元不等的奖学金……这些“带甜头”的村规民约,激发村民移风易俗热情,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导厚养薄葬、婚事俭办新风尚,反对盲目攀比,把农民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树立农村新风正气。
然而,也有的地方却用力过猛,“奇葩村规”引起轩然大波,往往在质疑声中草草收场。山西省某村发布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因其中提及“葬礼不准披麻戴孝,违者转学上户不予办理”等内容而引发广泛争议。
对比两种村规民约,一种是肯定表彰,一种是强制处罚,两种不同的方式取得的成效截然不同。“奇葩村规”缺乏正确认知,仅仅是把其视为抓村民管理的“土规矩”,只注重了怎么“管住”,而忽略了如何“引领”,出现了个别村规民约条款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问题。有时操作不当,或村民思想工作没做通,难免激化干群矛盾,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倘若能辅之以正面激励表彰,倒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村民的自觉性绝不是完全“管”出来的,在规定村民“什么不能干”之外,多一些“应该如何干”的正向激励,才能让村规民约更加完整,也更符合公众需要。村规民约强调的是通过村民自律,实现村民共同遵守、共建和谐村庄的最终目的。要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教力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稳步改变群众的观念,用“润物细无声”方式,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认同,产生强烈共鸣。
相比“不准”“不得”“不允许”,一句无声的“看我如何做”,或许效果好得多。村规民约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首先从树立榜样、柔性引导开始,基层党员干部带头厚养薄葬、抵制歪风邪气,用实际行动做好表率,让广大群众有样学样。
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找准方法,常抓不懈,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村规民约要想将好事办好,应多一些正向激励,对症下药、稳步推进,切忌操之过急、用力过猛。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安蓓)国家发展改革委6日称,已于近日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与上一版相比,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