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属器具,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金银器和铜器。事实上,我国古代的锡器也颇为精巧。
制锡工艺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早在商代,工匠便已提炼出锡,并根据铜、锡的不同配比来制造兵器。《周礼·考工记》中详细记录了不同金属配比的不同用途,如“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属半,谓之鉴燧之齐”。秦汉时期,我国已出现了锡器,据《汉书》记载,崇尚节俭的汉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在当时锡属于贵重金属,较不易得,锡器只出现于权贵之家。最迟至宋代,民间出现了专门打制锡器的匠人。据《梦粱录》记载,“(杭州)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荷大斧,斫柴,间早修扇子,打镴器”。“镴器”便是锡器。明清之际,我国手工业日渐发达,锡器制作水平日益精进,据生活在明清之交的作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他曾在市面上见过一把做工精湛的锡壶,当得知其价格有五六金时,张岱感叹:“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说其简直可以和商周的青铜器一较高下了。
笔者收藏有一只清代的提梁壶,便为锡质。这只提梁锡壶长38.7厘米,宽7.6厘米,高29.8厘米,外形像一只正在蹒跚行走的鸭子,鸭嘴、鸭眼、鸭头、鸭翅、鸭掌等均清晰逼真,就连它身上的羽毛也清晰可见。鸭子安静祥和,让人忍不住想走上前去抚摸它。在鸭子背上,有一朵莲花和一只莲蓬,莲花含苞待放,置于鸭颈一侧,莲蓬果实饱满,置于鸭背,有一根呈拱桥状的锡条,连接着莲花,紧挨着莲蓬,这便是锡壶的提梁。它虽是锡壶的一部分,但经过制作者的精心构思,与锡壶相接得天衣无缝。莲蓬下方,有荷叶状的物件,这便是壶盖,将其掀起,可看到锡壶的内部构造,并能向其中加水。鸭嘴便是壶的流口,在倾倒时,酒水可以通过鸭嘴流出来。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既有先知之名,以此为寓意,便为高中头名。莲谐音“连”,鸭子和莲花组合在一起,便有连中头名之意。(谢丽成)
新闻推荐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接待总人数1541.2万人次,同比增长84%,旅游总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78.9%。“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