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近一两年,许知远出镜采访的名人访谈视频节目《十三邀》,关注度很高。他采访诗人西川,两人对聊诗歌谈文明,话语投机,酣畅淋漓。但在节目中面对女演员俞飞鸿,他也会难掩几分羞涩。许知远跟李诞的对谈,不同性格、世界观也有差异的两代人对谈,也引发年轻人的热议。其实,许知远的“野心”,并不仅仅是通过影像表达,他有着更深沉的历史情怀,还是要通过文字、写书来完成。“做视频节目,我只花了30%的精力,剩下70%的精力在写一本新书,关于梁启超。”
2019年恰逢梁启超逝世90周年。许知远计划中的三卷本中第一本——《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出版面世。梁启超是一个太丰富的人物,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也复杂难辨。毕竟不是专职研究近代历史的许知远,直言写这本书时,很多地方引用了茅海建先生对于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研究,汤志钧、葛兆光、罗志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在书写过程中让他受益良多。作为资深媒体人和随笔作家,许知远已经出版《祖国的陌生人》《一个游荡者的世界》《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等多部作品,然而,他坦陈,一旦进入繁杂的中国近代史书写,还是觉得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许知远坦言,“这是我四十年来做得最难的一件事。”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历史研究者,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对资料的收集和考察,“最难的是我看不懂古文。”在当时的时代,维新派处于权力的边缘,不能公然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选择用“作诗”的方式进行交流。“他们用写诗歌的方式来对话,就像我们今天长长的网络回帖一样。”
梁启超的文章常常情感热烈,纵横捭阖,笔力激荡。他在1900年所作的《少年中国说》中,以人的少年与老年之对比,呼唤一个“少年中国”的诞生,其激越进取之精神令人振奋。梁启超曾经身为新闻报刊的主笔,让曾当过多年记者的许知远尤为感到亲切:一个广州新会的乡村少年,广州读书,思想上受到冲击,接触到康有为的思想让他发生改变。
作为晚清民初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梁启超作为旧传统与新思潮更迭的亲历者,即便处于现代世界的变局之中,在希望与挣扎中不断摇摆,但梁启超依然以开放的视野不断探索思考,从中国语境出发,回应了很多普遍性问题,对于科学、民族主义、个人精神等做出了独特判断。正如许知远所说,“那一代人也面临一个加速度的、技术革命与知识爆炸的时代,他应对这些变革时的勇敢与迷惘,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在堪称梁启超“迷弟”的许知远看来,“在世界舞台上,梁启超是被低估的人物,他理应进入塞缪尔·约翰逊、伏尔泰、福泽谕吉与爱默生的行列,进入全球最敏锐心灵的行列。他们身处一个新旧思想与知识交替的时代,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唤醒了某种沉睡的精神。”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张谌
新闻推荐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接待总人数1541.2万人次,同比增长84%,旅游总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78.9%。“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