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略知中国文学史的人大概都知道上述提法,这是对各种文学体裁在各个历史时期成就的总结。当然,并不是说,汉代无诗,唐时无赋,明清只有小说,这种提法只是指某种文学体裁在某个朝代的创作成就达到高峰,最具代表性而已。
汉赋就是这样。其实,赋这种文体从先秦时就有了,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那么,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韵体文,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却又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使文体显得既严谨又自由,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汉赋的代表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
有辞赋作家认为,赋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体。在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中,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视觉刺激。赋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汉字和汉语优势与特色的文体。
新闻推荐
说起金属器具,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金银器和铜器。事实上,我国古代的锡器也颇为精巧。制锡工艺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