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花种菜、打扫教室、整理床铺……近年来,广州各中小学对劳动教育日益重视。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参与劳动。相比之下,一些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孩子们的时间被课外辅导班占满,无暇劳动。为此,有学校布置了“劳动作业”,让劳动教育也形成家校共育。(12月12日的《广州日报》)
给学生布置“劳动作业”,鼓励学生多参加劳动,争做劳动小能手,值得点赞。因为此举既是纠偏,也是在为学生“减负”,更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值得称道。毕竟,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甚至报怨:“孩子做完作业,哪里有时间做家务呢?”“孩子连早上起床穿衣服都要家长帮忙,更别提做家务了。”而今,布置“劳动作业”既能敦促家长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又能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的档次,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劳动作业包括很广,如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义务劳动等,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理应先从家务劳动做起。这既是劳动教育最容易做成功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生活的需要。这项作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还能让学生懂得家庭成员的责任担当,养成爱家、管家和治家的好习惯。
老实说,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都不会做家务,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住校的中学生每周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给父母洗。这不是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所期盼的,理应纠偏。究其根源,关键是劳动教育在许多学校被边缘化了,在许多家庭中被淡化了,导致中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仅不会做家务劳动,还不珍惜劳动成果。
这一现象早就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今,布置“劳动作业”虽是旧话重提,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重申,更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值得肯定与倡导。
大道理且不讲,中小学生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独立生活的,而要生活就离不开生活自理,离不开煮饭、炒菜、洗衣等家务劳动;而家务劳动每天都要做,月月都要做,年年都要做,直至终老。如果连最基本的家务劳动都不会做,将来怎么能独立生活?又怎么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何况,一个人如果不会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家务劳动,等于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仅从这个方面讲,家务劳动理应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当然,布置“劳动作业”还必须建立学生劳动实践评价制度,把学生的具体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以此教育和监督学生参加劳动,学会劳动。□玫昆仑
新闻推荐
早年离异,老来不幸患癌,没钱动手术,也没人照顾。从今年11月4日至今,65岁的陈小平,在经历了人间最无助的寒冷后,又突然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