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著名学者、作家钱理群的新书《钱理群的另一面》是一本摄影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钱理群坦言,这本摄影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钱理群的作品”而出版的,他建议读者将之与其他的著作一样看待,这也是他的一次“发言”,一次“自我表现”,还是他为自己80岁寿辰准备的一份礼物。
“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叛逆者
大概鲜少有人知道,钱理群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尽管他不懂任何摄影技术,也玩不转具有最先进技术的现代照相机。他用一部傻瓜相机,凭直觉和本能记录下很多个人与自然的瞬间。钱理群坚持着自己的摄影观,在他看来,摄影是人和自然发生心灵感应的那瞬间的一个定格,是一种表达“我与自然关系”的言说方式。于是,他的摄影作品里有天空、海洋、绿树、沙漠,以及青石、小草等种种自然意象,却很少出现人物摄影,也没有时代市景。
钱理群告诉记者,这是有意为之:“我只追求摄影作品对我和自然关系的完美表达,而从不考虑这样的作品是否符合既定的摄影艺术的理念、规范和规矩,也从不考虑能否得到摄影界的承认、他人的认可。老实说,在出版本书之前,我根本不准备发表,也很少示人,它只属于我。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这其实也是我的学术研究的一个特点,而且越到晚年越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我是天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术与艺术的叛逆者。当然也造成了我的学术、艺术的某些局限和缺憾,我坦然承认,却不准备改,改也改不了。”
这也并不意味着钱理群的摄影毫无艺术上的准备。1960年代,钱理群分到贵州安顺卫生学校教语文,生活与精神都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就到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慰藉,在大山的光影和水波中吟诗、画画。看过他那些画的朋友都说有种童趣,其实那就是他努力保存的赤子之心的外化。“我大概也就在绘画之美与贵州真山真水之美的交融里,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打下了艺术思维与技艺的基础。在我这里,由绘画转向摄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钱理群说。
构成一个完整的“钱理群”
“这本摄影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钱理群的作品’而出版的,因此,我建议读者朋友要把它和我其他的著作一样看待:这也是我的一次‘发言’,一次‘自我表现’,只不过以往的发言,谈的是我和社会、人的关系,因此全用文字来表达,这本书谈的是我和自然的关系,就用摄影来表达,但也必须同时配以文字。顺便说一点:书里的文字,有的是为图片作解说特意写的,但更多的是从我的著作与日记里摘抄出来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是过去发表了,没有引起注意,现在和图片配在一起再发表,构成一个新的整体,或许就产生了新的意义和兴趣,这正是我所期待的。”钱理群坦言。
钱理群解释,选在2019年出版这本书,其实还有一个用心,“这是我给自己80岁寿辰准备的礼物”。除了这本《钱理群的另一面》,还有一本刚刚编好的《八十自述》,是钱理群给自己80年人生的一个全面回顾与总结。
“既然要求‘全面’,就不仅要总结我的‘入世’——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的、已为我的读者所熟知的这一面,也要袒露我的相对‘出世’——自我生命和另一个世界——大自然相融合的、读者所陌生的‘另一面’。这就全面呈现了我的生命和精神世界的两种形态:既冷峻、顽强、焦虑、绝望,为黑暗所包围,又淡泊、宁静、柔软、天真,充满阳光。两者相互交集,既矛盾,又互补,在来回摆动中获得平衡,构成一个完整的‘钱理群’。”钱理群说。
住进养老院是想活得舒畅一点
《钱理群的另一面》的封面,使用了钱理群的一组肖像照。镜头前的他做出很多个搞怪的动作表情,十分好玩。“它是我66岁生日和老伴私下嬉戏,由她随手拍下的,这在每一个人的家庭生活中,本是经常发生、再自然不过的事。它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那着意的放松,放肆,夸大的自由、随意感,这乃是因为我们总是戴着面具,生活得太紧太累、太虚太假,太压抑,就只有借私密的搞笑,作出自我解放的姿态。这固然很痛快——终于‘玩’了一把,但也令人心酸——一辈子就此一次!现在将它公开展现,无非是提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使我们的人性的方方面面获得真正自由与释放,而不要只是在偶尔的情境下做一次表演?”
2015年,钱理群卖房住进养老院的新闻轰动一时。钱理群说,他住进养老院之前,读到的梁漱溟的一句话,人活在世上,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他为之震撼,立刻想到自己甚至同代人的一生,“由于受到外界的控制与干预太多太深,我们根本无法处理好这三大关系,无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和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畸形人性,人生,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其中应有的欢乐与宁静。因此,我决定要进养老院的动因之一,就是不甘心一辈子这样窝囊地活着,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活得稍微正常一点、舒畅一点”。
钱理群说,他在养老院的生活主要有两项内容:在书斋埋头写作,在院子里游走。“关键在重新处理好这三大关系。为此,我为自己的养老院生活设计了两项主要内容:关在书斋埋头写作,在院子里游走。埋头写作,就是沉潜在历史和内心的深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到一个更加开阔、自由、丰富的境界;在院子里游走,就是欣赏自然之美,追求‘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我也要求通过每一次写作,自己的内心世界都有新的开拓。这样,我在精神上几乎每天都处于‘新生’状态,和身体的老化形成奇妙的平衡。”(新时报记者江丹)
新闻推荐
用品质和安全回报社会贵煤集团2020迎新年会暨中国家风·牟三爷酒业开业盛典举行12月14日,贵州贵煤集团2020迎新年会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