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时代的晴雨表,打点着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结,默无声息地表现出来。中国人把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不断地成就出不同时代的美丽器皿,渐渐体会到“生活从瓷悦”的比拟之妙。
似乎,在被岁月掏空的生活记忆里,所有人们能够怀念的过去,都那么的愉悦和美丽。光荣与梦想,春意与盎然,秋色与收获,不断变化着的瓷器都能在阳光里闪烁着年代的光芒。从朦胧已久的岁月里翻腾出来,袒露在阳光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瓷器,上面的尘埃,飞扬着我们父辈留恋的往事。父辈们常作为一种资本,把“大炼钢铁”的故事讲给后人听。家里仅存的家什锅碗瓢盆交了公,过上了吃大食堂的日子,人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单一的大锅饭,诚然,日用陶瓷也未曾有过往日的孤独,陶瓷的种类日渐萧条。
进入七十年代,父辈们的“大食堂”已经成为历史。日常生活中的瓷器,也不再是一碗多用。饭碗、菜碗、茶碗开始细分出来,传统的煎饼泡汤用的多是饭碗,尽管生活仔细的,伴以葱花佐料之类,还有炝锅面合包蛋都未改变饭碗的使用。细微之处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开始播洒收获的秋雨,人们的饮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质的变化。
瓷器,是一种沉默的语言。人们在这种沉默的凝视中成长,感知着它的暗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件只挣2厘钱,且十几道繁重的工序下来还不值一个鸡蛋钱的粗瓷碗,终也挡不住砸“三铁”的重锤,餐桌上的瓷碗由粗瓷向细瓷更换,大、中、小的品种和花样也在增加,配套的中高档餐具开始粉墨登场。上世纪九十年代,餐桌上的饭菜质量逐渐提高,饮食上的营养搭配更为讲究。瓷器不但花色品种多了,科技含量也在增加,天然矿物骨质瓷、抗菌陶瓷、无铅陶瓷、强化瓷,适应了微波炉、洗涮机等专用工具及人们生活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采用天然磷矿石和石灰石经高温煅烧合成的高档骨质瓷开始研发和生产,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用瓷在百姓生活得以展现。
绿色,健康是当下世人关注的重要话题。2003年春,那场突如其来的肆虐人类的SARS病毒,严重破坏了平静的社会生活秩序,摆脱病毒的侵扰,成为牵系国人的重要问题。一种应用纳米技术、高灭菌率的抗菌陶瓷悄然走进平常百姓家庭,在当时曾给人们以莫大的慰藉。因为,比起正常的陶瓷,抗菌陶瓷对大肠杆菌、黄色葡萄球菌有着抑杀作用。铅,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物质,然而瓷器装饰环节光亮的釉面不可或缺地含有铅镉等有害元素,人们频繁地使用这样的餐具,难免会有铅镉溶出。华光高光泽度无铅釉的研制成功,成就了当代陶瓷界的天方夜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这种一度忽视的铅镉溶出问题。
艺术的完美陶瓷,时尚的餐茶功效,透露着人性化的灵气。美食不如美器。我国的青瓷烧造历史源远流长,“清醪既成,绿瓷既启”,从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现到东汉成熟,至唐、五代发展,宋代达高峰,在这长达三千余年的青瓷发展史上,青瓷始终与中华文明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文人雅士心目中,青瓷不仅具备玉的温柔敦厚的秉性,亦蕴含着一种“重气节重操守”的道德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尚青”实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大自然本色的融合。留住这抹天青,成为历朝历代不约而同的追求与信仰。从商周开始,中华民族喜爱青瓷的历史可谓绵延不绝。陶瓷的相对永久性与光华朗润的品质特点,赋予了“尚青”文化一种独特永恒的魁力和深度的传承效果。新的社会生活需要新的材质、新的意境、新的创作来表达。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华青瓷,清澈通透、温润晶莹、如玉似冰,实现了对传统青瓷工艺的超越,她既蕴含了中国传统青瓷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尚青”文化,又更好地辉映了时代高尚主流文化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当代青瓷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美学境界,开创了中国当代青瓷新纪元。
进入新的时代,成功人士特别是女性高雅生活已成一种时尚,到高档商场走一走,高档的手表、美丽的服饰、昂贵的首饰,已不再是平民百姓的奢侈品。华玉瓷取材于天然,瓷质温润晶莹,如翡翠,肤如凝脂,姿态曼妙,优雅尊贵,灼灼生辉,犹如佳人,悄无声息地装点着现代女性的生活。
陶瓷,让我们思考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区别,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范畴的变化,以及人们是怎样在这种变化中发展,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从瓷悦”,从民到官,由陶而瓷,人生无不与瓷为伴,由瓷相悦。(冯彦伟)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王悦从最初的几十位马拉松爱好者自发而成的跑团到如今成为拥有10个分部、注册会员4000人在全国首屈一指的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