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生
邓小平一生题字不多,但在1991—1993年间,他先后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题写了桥名。在他老人家晚年的生活中,曾三次亲临这两座大桥视察,大桥总指挥朱志豪参与了对小平同志的接待。
浮桥上笑看“南浦”初展英姿
1991年2月18日上午10时左右,在南浦大桥即将合龙之际,邓小平同志来到南浦大桥。原来小平同志想要到浦东看南浦大桥,可当时浦东的桥墩下两旁是大煤场,堆满煤炭,风一吹,煤灰扬起,既不清洁又不安全。到桥上看,此时大桥尚未合龙,桥上仍处在施工阶段,桥面很难通行。经研究,就临时改在浦西轮渡的一个浮桥也就是浮码头上,让小平同志看到南浦大桥。
在浮码头现场,朱志豪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南浦大桥工程概况、造价、资金来源以及开工后的建设情况。老人家听了,微笑地点点头,因为工程在建设中,小平同志没有就具体问题发表意见,但依旧可从中看到他对黄浦江上造大桥的关心。
再到“南浦”嘱上海年年变样
1992年2月初,农历壬申年春节声声爆竹的余音还未在空中消散,邓小平同志又一次来到南浦大桥。此时,大桥已全面通车82天。当天上午10时左右,小平同志乘坐的面包车停在大桥中间,他下车来到桥上。朱志豪向小平同志介绍说:“您现在站在南浦大桥的中间,距地面高度58米。您给大桥题的字,已镶在主桥的桥梁上,每个字14平方米。”小平同志抬头看了一下,敏捷地问:“这座大桥是不是世界最大的斜拉桥啊?”朱志豪回答说:“不是第一,是世界第三。第一在加拿大,跨度是465米;第二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跨度是457米;我们是423米,是老三。”小平同志听了,高兴地点点头说:“南浦大桥具有国际水平,真伟大。”
朱志豪又汇报说:“1991年5月开工的杨浦大桥主跨60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跨度的斜拉桥。”小平同志听了,露出了微笑。此时杨尚昆同志走过来,邓小平指着大桥横梁上的南浦大桥四个大字,风趣地对杨尚昆和周围的人说:“看来我为大桥题的字,没有给大家丢丑。”一话引起众人欢快的笑声。随后,杨尚昆招呼杨绍明过来拍照。拍完照后,邓小平一行离开大桥向浦东方向驶去,途经杨高路拓宽工地,小平同志下车作短暂停留。他对建设者们说:“同志们辛苦了!希望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随后,小平同志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杨浦大桥工地,工人们热烈鼓掌,欢迎老人家来视察。邓小平听取汇报后,观看了大桥的模型,他再三勉励建设者要精心施工,坚持质量第一,把这座世界上同类型桥梁中最大的桥建设好。
寒风细雨中,杨浦大桥走一走
1993年12月13日下午,上海寒风细雨,风力达6级,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左右。邓小平同志由吴邦国、黄菊同志陪同,视察了浦东。当老人家视察已经建成的内环线浦东段以及罗山路、龙阳路两座立交桥后,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他说:“这是我出自内心的话。”下午2时左右,小平同志又来到杨浦大桥,身披雨衣的朱志豪已在大桥中央等候。他对首先下车的吴邦国同志说:“外面雨很大,让我上车向小平同志汇报吧。”但老人家坚持要在杨浦大桥上走一走,实地看一看。他从车上下来,朱志豪紧靠着小平同志,陪老人家走了30多米后说:“您给杨浦大桥题的字已镶在大桥的两座主塔上,每个字大小也是14平方米。”此时小平同志往回走,朱志豪汇报说:“您现在站的桥面离江面有62米,杨浦大桥比南浦大桥要高。杨浦大桥建设花了两年零五个半月,但杨浦大桥的规模要比南浦大桥大43%,工期反而缩短了,投资节约了1670万元,质量比南浦大桥还要好。杨浦大桥是当今世界上同类型的斜拉桥第一。”此时,90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十分激动,他紧握朱志豪的手,赞扬说:“感谢造桥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广大造桥职工,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致敬。”
风雨之中,小平同志兴致甚浓,他站在大桥上居高临下眺望浦东新区建设景象,展现出无限宽慰的笑容。
就在这两次与浦东的接触中,邓小平对上海人民和上海市的领导同志留下了凝重的嘱咐:“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在邓小平的关怀下,522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从昔日一片陋舍农田,发展成海外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热土,一批批现代化大厦在这里崛起。1990年,浦东新区国内生产总值还只有60多亿元,而到2003年已高达1503亿元,增加了25倍。
(据2004年《新闻晨报》)
新闻推荐
25日上午,随着我国自主制造的“振兴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刀盘徐徐启动,由中交隧道局承建的南京和燕路穿越长江隧道右线工程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