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奔驰拿低保,逝者离奇领补贴……越来越多从前不易发现的“微腐败”,因大数据反腐系统的建立无处遁形。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精准监督、创新监督,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促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质增效。记者追踪近年来多地智慧监督平台运行情况,透视反腐新动向。
原先靠纪委监委“手工活”
如今所有招投标行为一目了然
在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大楼,有两间23℃恒温的机房,近百台服务器罗列在黑色金属架上。这是沈阳市纪委监委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的大数据监督技术实验室。
这些机器就像沈阳市纪委监委的“大脑”,存储全市上千个一级预算单位的数十亿条数据。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能发现各种问题,就像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让更多“微腐败”甚至“隐身人”现形。
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发现有的人开着奔驰拿低保,158名公务员涉嫌违规经商办企业,4757名逝者离奇领取补贴救助,1546名企业法人领取1614万元低保……大数据打通“信息孤岛”屏障,隐蔽的腐败问题清晰浮现。
“以往纪委监委的很多工作是‘手工活儿’,一例例查。”沈阳市纪委监委正风肃纪监督室副主任查岩介绍,“像建设领域的围标、串标行为,原来局限于一个案子。现在所有公司的招投标行为一目了然。”
多地开始借助大数据系统提升监督质效。贵州在很多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委会安装运行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的触摸查询一体机,追缴资金数千万元。2019年以来,湖北通过“互联网+监督”方式核查扶贫项目,追缴相关扶贫资金800余万元。大棚房、人防、民政、科技、医保、社保、招投标、“四风”问题等领域,吃拿卡要、盘剥克扣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是大数据的“扫描范围”。
目前,包括湖南麻阳、宁乡、怀化,江西修水,辽宁沈阳,浙江建德等在内的30多个县(区、市),已在探索应用大数据监督系统。发现疑似问题线索31万条以上,挽回损失8亿多元,给贫困人员至少返还资金3728万元。
机器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发现问题
大数据的全天候反腐“探照灯”如何运作?机器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发现问题?
——对公权力数据化分析。负责系统开发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方金云说,首先要将公权力数据化,找到五大参数——资金、项目、物资、决策、关键人,采集相应数据。
例如,沈阳从全市1260余家一级预算单位、1000余家二级预算单位采集各类数据38亿条,纳入资金总量2474.5亿元。建立86个原生数据库,在国库支付类数据库中,将全市6600多项补贴资金,整理为包含14大类、544小类的资金目录清单,实现每笔资金的依据、来源、去向、发放全程可记录、可留痕、可追溯。
——“数据体检”。方金云介绍,要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复杂公式和函数来让机器理解政策如何执行、权力如何运行,在此基础上比对分析海量行权数据,准确发现可疑问题。
大数据分析过程被比喻为“体检”:超过阈值就“亮起红灯”,像体检报告一样,如某项指标异常并不能说明“病了”,但如果指标全部飘红或某一指标特别高,就肯定有问题。
——实时提醒。记者从江西省修水县了解到,该县大数据平台将民生项目划分为计划、设计、招标等19个关键环节,设置28类评价指标。每个指标被赋予一定分值,系统根据数据打分,叠加后出现异常便进行提醒。异常线索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及纪委后,由职能部门进行核实和整改。若各职能部门在核实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则须反馈给纪委。
平台收集行政数据
不涉及银行、出行等隐私
“监督的真正目的是守护群众利益,保护干部安全。”看过很多案例的方金云感慨,“大多数腐败人员都能记得第一次拿钱的情景,很多干部是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被一点点腐蚀的。大数据监督的愿景之一,就是填平权力围猎者挖的‘坑’”。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认为,大数据监督具有公开性、科学性、规律性等优势,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方面,大数据的采集和比对,为发现违纪行为和突破案件提供了证据支撑,推进了依法监督;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发现和填补制度漏洞,推进深化改革,提升科学管理能力。
基层工作人员认为,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监察对象数倍增加,未来各地应加强统筹信息化建设,破解数据“条块”割裂难题,形成“监督大数据仓库”。
大数据反腐推进过程中,如何既保证数据公开透明又不触碰个人隐私?方金云说,平台收集的都是行权数据,不涉及银行、出行、通话等个人隐私数据。此外,通过消隐技术也可以隐藏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避免“选择性执法”。 (据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新闻推荐
“钢铁侠”变身“绿巨人” 安钢集团绿色化改造催生新技术新产业 □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不久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漫步厂区,只见绿树林立、流水与山石相依,职工用废旧钢材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