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绚丽多彩的樱花也是武汉的一张名片
○高铭昱
如果没有发生这场疫情,我想人们该开始筹划去武汉看樱花了吧。不只是黄鹤楼,樱花也是武汉的一张名片,特别是武大樱花,更是蜚声中外。
我没去过武汉,但从人们的赞美中可以想象樱花开放时的盛况。春日里,空气是那样清新怡人,樱花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似雪非雪、繁花满树,大片白色的樱花在微风吹拂之下漫天飞舞,美不胜收。花开满山,花开满城。那时节,游人如织,欢声满园。
说到武大樱花,不能不提周恩来总理的馈赠。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日本友人赠送给周恩来总理一批山樱花(又名“福岛樱”、“青肤樱”等),总理转赠了20株给武汉大学,栽植于珞珈山北麓的半山庐前。此后日本友人又有过多次赠送。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除自育的之外,大多来自于此。武大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继而日本樱花、垂枝樱花、晚樱等相继开放。盛开时节,樱园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流连观赏、如醉如痴,以至于高峰时期进校赏花需买门票。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很多人也以为樱花的原产地在日本,其实,樱花的故乡是中国,中国是最早种樱、赏樱的国家。唐朝诗人白居易就喜欢樱花,在他存留于世的诗作中,有29首写到樱花,如“红樱满眼日,白发半头时”“樱桃昨夜开如雪,鬓发今年白似霜”等等。
赏樱在中国没有成为主流,国人更喜欢牡丹,雍容华贵,也喜欢梅花,坚贞不屈,而樱花传入东瀛后,却成为日本人的最爱,逐渐成了欣赏的主角。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日本在京都醍醐寺举行赏花会,豪侈华丽、名标史册,后赏樱便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因前述那场著名的赏花会之故,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就成了日本的“樱花节(祭)”。
樱花的地位演变,可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都有深远影响,尤其是日本,大量中华文化元素在日本得以传承,也成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日本各界给予了很多理解、同情和支持,不仅主动向中方捐赠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而且其包装箱上的寄语也留下了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见证,如有的捐赠包装箱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唐鉴真和尚与众弟子谈话中的内容,还有的包装箱上写的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一温暖感人的问候,正如乡言乡音,顿时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共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原诗的第三段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这是一曲秦军战士出征前的慷慨战歌,表现战士们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鼓励,舍生忘死、英勇无畏。在捐赠物品上写下此歌,表达勠力同心之意,非常得当。
如上所述,疫情发生后,日本友人捐赠物资时加古诗词助力,俨然成风,已成标配,我们也喜看中华优秀文化在此时展现出的巨大感染力。在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的物资上,打印着两行大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语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诗《送柴侍御》。作者在诗中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所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与前面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近日,又有日本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1万枚口罩,在包装箱上写有:“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铿锵有力的寄语,体现了汉语的精髓和美感,也体现了温暖的邻里之情。
我们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之间的邻近关系,在这次抗疫情的海外捐赠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源自中国的文化符号发散着动人的温暖和光芒,也展现出不同文化互相交流与影响的硕果。我们期待像樱花那样,源自中国的文化在异国他邦也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冰雪已经融化,樱花即将盛开。我们期待抗疫斗争胜利的消息早日传来,到那时,满城欢声笑语、遍地争奇斗艳,大家同去武汉,共赏烂漫樱花!
新闻推荐
原创巫冬PingWest品玩在线等一个对的T细胞。截至2月13日公布的信息,全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近6万,死亡人数超1368,致死率不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