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甸防疫首设消毒所,出自《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摄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出版)。
卜伽丘隔离,看似是一个冷冰冰的词语,但面对疫病,是无奈而又理性的措施。在与病毒对抗的道路上,荆棘满地,回顾两千多年的隔离历史,这其中有过质疑,也有过血泪,当然,也演绎了迥然不同的故事。牛顿在被隔离期间钻研了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卜伽丘以此为范本创作了《十日谈》,“伤寒玛丽”的悲惨遭遇让人类第一次真切了解到“健康带菌者”的概念。最终,是公共设施的完善让这一必要的措施走向完善。隔离有多重要?一次次的疫情结束后都足以证明,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类目前只能防御、抵抗病毒,尚不能战胜它……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尸骨满野,惨不忍睹。7个年轻而富有的小姐,与3个英俊的男子,离开佛罗伦萨躲避在一个别墅里,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以此来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故事,乔万尼·卜伽丘(也译作薄伽丘)将这些故事收集成了《十日谈》……
这应该算是一种别样的隔离,躲进别墅,与世隔绝。
>>>隔离雏形
黑死病与“野蛮”隔离
隔离在瘟疫发生时产生的时间很早,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相关的记录。对麻风病等患者群体进行隔离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公元706年。当时,在大马士革建立了第一所医院,该医院为麻风病患者设置了专门的病区。在中世纪时期,修建麻风病院的做法在整个欧洲普及开来,最多的时候达到约1.9万所。
隔离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项制度化的措施一般认为始于意大利。1377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港口,一艘商船抵达,接下来便是长达40天的隔离,在一处孤地,不允许任何一个人下船上岸。于是,英文隔离(Quarantine)一词由此诞生,来自拉丁文,意指40天。这是因为,黑死病,也就是鼠疫传入欧洲,它在1348年至1359年间夺走欧洲30%人口的生命,也就是《十日谈》提到的那场疫病。
事实证明,这种40天隔离期对于核查旅客的健康状况非常有效,因为鼠疫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不超过40天。只是,这种措施也不完美,因为可以隔离的地点太少,而且总有携带瘟疫的老鼠、跳蚤偷偷摸摸地上了岸。
初期的隔离,伴随着野蛮的行径,“人们采用了各种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有的甚至是非常野蛮的,比如完全隔离、看管、监护、喷洒香水、消毒、设置路障、禁闭,采用健康证书,以及德意志的健康通行证和西班牙的健康凭证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在黑死病席卷欧洲之时,人们从理性到近乎疯狂的举措”,“在黑死病异常凶猛的‘大死亡’期间,被吓坏的民众偶尔会行使一种更为粗暴的隔离:他们把染病者的门和窗全部用木板钉起来。最终让他们在里面饿死”(《穿越历史看“瘟疫隔离”》)。
不过,隔离仍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成为传染病控制手段发展的转折点。
>>>隔离典范
牛顿惊世人,小村树典型
1664年初夏的一个夜晚,伦敦临街的一户人家支开了门口的“看守人”后,拿起铲子、棍子和勺子开始在一楼打洞。不久,他们挖出了一条地道,通往隔壁鞋匠铺。趁着夜色,因为患鼠疫被隔离的一家人,逃跑出去,消失在了伦敦的街头。也是在这一年的一个夜晚,因为鼠疫蔓延,艾萨克·牛顿被“隔离”。他在草稿纸上疯狂地计算,把一个对数展开为无穷级数,一直把它计算到小数点后第55位……(摘自华西都市报《被医学隔离改变的世界》)。
1664年对伦敦来说是令人刻骨铭心的,大鼠疫从春天开始就在伦敦横行。一直到1666年,一场大火烧掉了一万三千多间房屋,鼠疫才终于被遏制。这场鼠疫夺去了伦敦城市1/5的人口,“所有店铺都关门,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城内唯一能够不时打破沉寂的工作,便是运尸。每到夜晚,运尸车轱辘的车轮声和哀婉的车铃声,令人毛骨悚然。”此次,伦敦鼠疫死亡人数大大降低,许多学者都认为,这背后的功臣是“隔离”——伦敦大鼠疫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城市用此应激方法来对抗瘟疫。伦敦的那场瘟疫开始时,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还是个小孩子,他跟随家人在乡间避难,过了两三年的“隔离”生活。他一生中最知名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在岛屿上生活二十八年,也是他为人类在巨大压力、与世隔绝下生存的一种探讨和想象。这本书大卖后,笛福才写下了《瘟疫年纪事》。从书中描述的种种案例看,伦敦当时实行的隔离是制度化、可操作的。确诊之后,患者将被隔离在某一房间,而家人则在其他房间活动,但整个房屋会被上锁,门上或者墙上会做记号,然后派人监守。
1664年因为大鼠疫关闭了剑桥大学,被迫到乡间隔离的牛顿开启了一个人的科研。随后的十八个月时间里,牛顿先后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光的本质,以一人之力为数学、力学和光学三大学科打下基础。后来,科学史家只能用一个拉丁文“annusmirabilis(奇迹年)”,来形容牛顿那令人膜拜的1666年。
相对于这些带有强迫性质的隔离,有一个隔离的典范,至今仍被传颂,那个村庄甚至建成了一座博物馆,供人参观和纪念。
那是1665年,黑死病也就是鼠疫肆虐时,英国一个叫伊亚姆的小村受人瞩目,因为当地居民主动把自己隔离起来,他们认为最安全的措施就是隔离,直到瘟疫消除为止。他们在村口还建造了一道墙,不让外人入村免受传染。一年多的时间里,村民与世隔绝,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死于瘟疫中……由于村民的牺牲精神,英格兰北部地区受鼠疫感染死亡者明显比南部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受疫病折磨的意大利和法国率先实行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包括设立疫情监察站以及隔离医院等。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隔离要数19世纪和20世纪肺结核盛行时期,当时感染肺结核的病人纷纷被送往城外的特殊隔离所监护起来。
>>>伤寒玛丽
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1906年的夏天,纽约一位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用玛丽做厨师。当年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首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的夫人、女佣、园丁以及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他们总共11人,竟有6个人患病。华伦十分焦虑,他找到了有丰富处理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赫)2月29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民众可以一码知晓个人防疫健康风险,扫一扫出示“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