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汇集了来自中、美、德、俄、日、韩等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25名专家在中国为期9天的考察意见。迄今为止,这份报告是对新冠肺炎最新研究结果与应对措施的最全面的公开报告。
这份报告,将考察组的主要发现分为6个方面,包括:病毒,疫情爆发,传播动力学,疾病进程和严重性,中国的应对措施,以及知识局限。报告明确指出,新冠病毒几乎人人易感,至于感染后是否具有免疫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月1日,联合考察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了红星新闻独家专访,解读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报告。
关于病毒
病毒未发生明显变异
红星新闻:报告提到,对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2月中旬在不同地点采集的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104株COVID-19病毒株,进行了全面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他们具有99.9%的同源性,这个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王广发:99.9%的同源性反映出病毒之间的差异非常小,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异。表明这种病毒目前来看还是比较稳定,可能至少暂时不会发生变异。
红星新闻:报告提到,流行曲线的相关分析,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IDIS)。并称系统要求每个新冠肺炎病例诊断后,负责医生要通过该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无症状感染者也要通过该系统进行报告。病例的信息也在该系统里实时更新。据您了解报告中提到的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IDIS)是每个大夫都可以上报吗?这个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对疫情防控有什么作用?
王广发:每个医院有专门部门来负责,负责的部门是医务处和感控处。因为病例的确认一般不是靠某个大夫个人来做出的,而是需要专家组会诊,尤其是一些诊断困难或原因不明的疾病。所以网络直报不是对医生而言,而是对医院而言的。医院要上报病人有一套程序,发现病人,然后相关专家会诊完有结论才上报。
红星新闻:现在新冠肺炎是否会像转成一个长期流行的态势?
王广发: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我们希望它能够完全消失掉。但是因为这个病有一个特点就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占到了80%的水平,实际上甚至超过80%的水平。还发现一些隐性感染的病例,就是无症状的感染者。虽然不多,但这类病人和轻症病人往往发现比较困难。
而且这类病人也有排毒,排毒就意味着有传染性。一般来讲,排毒量越大,传染性越强。排毒量少,传染性就会低一些。现在来看,无症状感染者与轻症患者排毒量可能不会像重症病人那么多,那么它的传染性可能会低一些,但仍然有传染性。不容易发现,还有传染性,这可能造成这个疾病在人间根除就比较困难,其结果是否这样,还需要观察。
关于感染者
儿童、无症状者传染性弱
红星新闻:报告中也提到,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尚不明确,但相对比较罕见,不是传播主要驱动因素。
王广发:因为我自己发病前后也接触了不少人,发病前没有做任何防护,发病后戴了口罩。患病后我非常关心和我有关接触的人,现在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没有传染给其他人。目前也有报告说潜伏期病人也有传染性,但传染性可能不会像有明显症状的人那么强。
红星新闻:另外,报告中提到,18岁以下人群占比相对较低,只有2.4%。并且没有发现儿童传染成人的情况。报告还提到,儿童病例多是通过追踪成人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时候发现。是否能证明儿童患病者症状不明显,发病几率低,传染性低?
王广发:在疫情最初的时候,大家发现几乎没有儿童病例,曾经也有看法“儿童不易感”。现在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初期病例主要和流动人口有关系,特别是到与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有关系。儿童因为很少去华南海鲜市场这样的地方。所以最初的时候,没有看到儿童病例。当社会上病人增多,儿童暴露的机会增多后,儿童病例还是出现了一些,目前看来这个病是人人易感。
但现在观察到的情况是儿童相对较轻。我认为其实只要排毒,成人也可能被儿童感染。但现在怎么解释(未发现儿童感染成人)还需要一些科学研究来得出结论。另外儿童病情较轻,可能与儿童的生理结构、机体的功能状态、免疫状态等有一些关系。还需要科学研究来回答。
关于密切接触者
初期管理密切接触者非常重要
红星新闻:在报告中我注意到,各地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人数相差很大。密切接触者确认感染率也相差很大。是否与各地密切接触者管理的执行标准不一致有关系?
王广发:标准现在基本上是各地公认的,国家疾控中心有一个密接的标准。这种差别可能和接触强度有关系。有的人与患者呆了一个小时,有人与患者呆了几天,接触强度就不同。另外还与人群差异,暴露方式,密切接触的程度,以及病人病情都有关系。
红星新闻:报告提到,第一阶段,1月10日中国分享了全基因组序列,制定下发诊疗、监测、流调,密切接触者管理,还有实验室检测方案。那么从时间上来看,最早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广发:我是第二批去武汉的专家,实际上第一批去的专家去了后,当地已经做这件事儿。实际上疫情初期管理密切接触者非常重要。
红星新闻:在报告中提到,武汉有超过1800个流行病学调查小组,每组至少5人,每天对成千上万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据您考察了解,这些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如何工作?密切接触者管理情况怎样?
王广发:我们在和武汉当地专家交流时获悉,他们大量的流调人员和医疗人员一样,都是从外地支援。他们做的工作就是发现确诊一个病例后,他们要去调查他的密切接触者、生活环境,把密接者隔离起来进行观察,对其居住的环境进行消毒。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对病例溯源,就是了解患者是怎么感染的?在他得病之前他接触了谁?是被什么人感染的?有可能通过追溯病情接触了谁,可能又找着新的病例。
流行病学的调查,实际上在感染病的防控当中是非常重要,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另外我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能对它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传播强度有一个初步了解。
关于回顾性检测
检测显示:1月以前没有大规模爆发
红星新闻:报告中还提到,联合考察组系统询问了中国常规呼吸道疾病监测系统中针对新冠肺炎进行监测的情况,包括对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监测样本进行RT-PCR监测。现在回溯2019年11月到2020年1月的流感和SARI的样本进行检测,有何意义?
王广发:因为我国与许多国家都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因为要预测流感的流行,监测流感病例是否增加,流感流行的类型以及流感病毒是否变异,所以建立这套系统,提出预警,指导防控。这套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它会定期收集哨点医院一定量的样本。
现在回头去做这些早期样本中的新冠检测,是一个回顾性的诊断。现在我们发现最早的新冠病例是在2019年12月,那么回顾性诊断就要提得更早,检测12月以前当时是不是就已经有病人误诊或漏诊?或者是不是当时疫情就已经流行得很严重,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流行强度是什么?但这和哨点医院的数量,每个哨点医院的采样情况都有关系。目前我们掌握的武汉的情况,这个问题不突出。至少在疫情发现之前没有广泛在社会上流传开。
关于出院标准
标准几乎没有调整,两次检测防止假阴性
红星新闻:报告中提到,现在的出院标准是,无发热>3天,症状消失,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善,间隔24小时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您当时出院也是这个标准吗?这个标准有没有经过调整?
王广发:这个标准基本上没有改变过。这实际上是根据临床经验来的,我觉得这个标准目前来讲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肺炎一般三到五天不发烧基本就向痊愈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在改善,虽说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可能已经没有活的病原的复制。这种情况下,就认为他已经进入恢复期。再加上病原学检测,也是阴性,就进一步证实了没有病毒复制,也不排毒了。但任何检测方法都不是100%准确的,有一定假阴性率,可能与采样有关系。所以做两次检测都是阴性,错误概率就大大降低了。我当时出院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吴阳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周波,1987年生,2006年入伍,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双石乡兴园村人,生前系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防化连三排九班战士,上...